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
作者:
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
定价:
40 元
页数:
275页
ISBN:
978-7-309-10014-3/K.441
字数:
28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以“人”为本,叙说复旦
       ——序《复旦名师剪影》
       杨玉良
      
       《复旦名师剪影》编辑出版了,真是可喜可贺!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诸君皆系学生,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先贤们的叙述道出了大学的本质属性,即,道德、学问、大师和学生;同时,也使我们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来言说大学。
       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让人既恨又难以摆脱的倾向,即,各个学校均在各种场合列出了对本校有利的各类数据来叙说自己的学校。我也十分清楚,这样的定量叙述对有关部门还是很有效的,通常可以为自己学校换取诸多的实际利益。但是,我们常常忘记大学里的“人”,即,教师和学生。或许,这是当今对大学的叙说存在的一大问题。这种见“物”或是见“数”而不见“人”的大学叙说方式是极具危害性的:它使得大学不如以前那样得到推崇,因为就“物”而言,大学确实没有太多值得羡慕的;它使得学校精神衰落,学术与利益结盟,使得其中的“人”也滋长物欲,一旦物欲未能得到满足,就大呼小叫地抱怨;它也使得学生的求学目的变得更加功利,而“物”化了的大学本身也对学生施加了功利性的暗示;它更使得作为大学里的“人”的教师和学生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使得大家对大学教授、学生乃至校长的批评变得粗鲁、野蛮,有时甚至毫无理性可言;……恰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言,“现在对大学的论述并不理想,导致我们拼命在上面涂鸦,导致我们没有精神家园。所以我想,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觉得现在的大学仍然值得期待。”
       当然,大学的叙述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我认为,对大学里的“人”展开充分的叙说应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就复旦大学而言,是复旦人创造了复旦的历史,也创造了复旦的精神和传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使复旦的未来更加辉煌,是我们后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提议编写《复旦名师剪影》,向复旦的教师尤其是学生讲述复旦名师的故事,并以此培养我们新一代的复旦学人。这里用“故事”二字有我的考虑:一是因为“故事”要比“校史展览”更加细致、具体,更加鲜活,也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学术活动;二是因为我相信“大学需要故事,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
       我深感欣慰,我的提议得到了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教授协会”和“党委宣传部”等单位的积极响应,他们组成了编委会,汇聚了一批老同志开展辛苦的编写工作。读着这些书稿,这些老师的金色的名字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所写的复旦名师的生动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复旦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名师良师辈出,数以千百计。他们有的是杰出的教育家,有的是杰出的医学教学家,有的是科学家、学问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和文林的俊杰。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和医学教育的岗位上,燃烧自己,鞠育英才;他们在各自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开拓进取,引领风骚!他们的名字像一颗颗亮丽的星星闪耀在复旦的天幕上,镶嵌在共和国的科学、医学和学术史册中。这些闪光的名字是马相伯、颜福庆……他们一个个名字就是一座座学术的丰碑!我们要感谢复旦和上医的先贤,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使复旦有了今天!我们这些名师良师,不仅创造了卓越业绩,还给我们留下了足以传世的风范。
       编委会将书名取为《复旦名师剪影》,我觉得非常恰当。既然称谓《剪影》,表明我们并不企图去勾画一个人的全貌,而只是对真实的人和事从某个视角进行投影;因为是《剪影》,其“投影”的视角完全由作者来选定,所以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人的传记;由于选取的投影的视角不同,故事的叙述也多彩纷呈,同一个人在不同视角下也显现出不同的风采。
       或许有人会担心作者的叙述可能会因其主观看法而产生一定的“扭曲”或“夸大”。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独特的视角确实会产生对人和事的独特的叙述,但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复旦学者应有形象的一种期待和“塑造”。同时,每一位作者均有自己独特的文风和叙事风格,对此也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或许,这样的方式叙述的故事才更易被大家所乐于传诵,并形成对复旦人的独特的记忆。
       既然称谓《剪影》,我们也并非企图去对一个人作一个“鉴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不是确定编写对象的要素。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对人的评价也会因人而异,所以“舆论一律”也不是选择的依据;编委会看重的是编写对象所创造的业绩和浸渍在业绩中的精神。本着这个原则,编委们既不回避编写对象的独特个性,也不故意“拔高”或“贬低”对象的某些方面,而更注重将一个真实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名师形象呈现给大家。
       现在,《剪影》已经编写完成而即将出版,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我相信它将成为我们复旦人的教材。我相信我们复旦的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在细读这本书后将会发现,复旦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复旦人?复旦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建立怎样的人生坐标?我希望复旦的青年朋友们深思之、慎抉之,践行之。让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把复旦发展得更好。
       我深知,编委会成员为《剪影》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对本书的主编、编委、老同志们和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复旦将牢记你们的贡献,并将此项事业不断地延续下去。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提供的支持!
       是为序。
      
       2013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以“人”为本,叙说复旦——序《复旦名师剪影》 杨玉良
       序 韩启德
       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医学泰斗颜福庆 钱益民
       “正谊明道”身体力行——上医老院长朱恒璧教授纪事 萧辅玢
       济世铸医魂——记吴绍青教授 李华茵
       办学兴业造福民众——追忆宋梧生教授 宋涛能
       奋发有为执著追求——忆谷镜汧教授 谷伯起
       大医精诚——记沈克非教授 王越琦
       孜孜以求,平易近人的生物学专家——缅怀张和岑教授 施大文
       为了中国的儿科医学事业——怀念陈翠贞教授 刘湘云
       为解剖组胚学科奠基——怀念王有琪教授 王蕙仁
       大爱无私丰碑长存——忆王淑贞教授 王珏
       跨越3个世纪的医学大家——杨国亮教授 孙国根
       医道传神师德高尚——记胡懋廉教授 周建莹
       空山独夜向光明——记荣独山教授 吴东
       别开生面创环卫——我们心中的杨铭鼎教授 寰健
       楷模——忆徐丰彦先生 姚泰
       铭记师德终生受用——记林飞卿教授 闻玉梅
       杨毅教授为我打基础 周智善
       愿将此身长报国——追忆郭秉宽教授 赵婧
       他与上医同在——怀念陈同生院长 刁承湘 张浩青
       坦荡荡上下而求索——忆预防医学家苏德隆教授 袁鸿昌
       大师的点拨——缅怀张昌绍先生 秦伯益
       碧血丹心献西南——忆钱悳院长 戴钟英
       大师情怀——黄家驷教授二三事 沈亚星
       内科元老德泽医林——记林兆耆教授 张宁萍
       我国儿少卫生学的开拓者——记徐苏恩教授 汪玲
       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崔之义教授与真丝人造血管 汤钊猷
       大家风范——记熊汝成教授 朱延军
       正正派派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朱益栋教授侧记 程立
       她将一生献给了肿瘤外科事业——记李月云教授 王懿辉
       谦谦学者温润如玉——记何章岑教授二三事余晓波 唐雅婷
       献身医学崇尚简朴——怀念导师顾学箕教授 夏昭林
       一位重实践讲科学的妇产科专家——司徒亮教授侧记 戴钟英
       他为中国麻醉事业而生——吴珏教授侧记 金琳 仓静
       病理诊断的先行者与普及者——记顾绥岳教授 王懿辉
       住院医生的好导师——忆顾庆祺教授 郭怡清
       追思我的恩师——戴自英教授 张永信
       一切为了病人——记吴学愚教授 王薇
       中国精神医学先驱——夏镇夷教授 江开达 徐韬园
       徐达道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培养 王加生
       一个“内分泌亢进”的美丽传说——记钟学礼教授 周丽诺 沈稚舟
       名医大家良师益友——忆陶寿淇教授 诸骏仁
       “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教授 邵云潮
      
       专稿
      
       我们学生编辑出版了Intern's Pocket Book 张金哲
       记忆中的上医 毛江森
       上医往事一二三 韩济生
       温馨的回忆 杨雄里
       难忘上医师生情 谢基立
       大教授的小故事——记苏德隆教授的几个小故事 俞顺章
       丰富生动严谨温馨——感受沈克非老师上课 李华德
       我心中永远的灯塔——想念王淑贞院长 俞瑾
       怀念顾绥岳老师 陈忠年
      
       后记 王小林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