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裱糊匠
作者:
王开林 著
定价:
22 元
页数:
154页
ISBN:
978-7-309-10094-5/K.451
字数:
79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纸糊的大厦到处着火(自序)
      
       在个人和群体的诸多梦想中,强国梦涉及的范围最大,实现的难度也最大。但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知难而进,在逆势下挣扎,在绝境中抗争,非要兑现这个梦想不可,观其倔犟执著的劲头,绝非语言文字可以形容。
       道光二十年(1840),扃闭(ji侪ngb佻,关门)的国门被列强的开花大炮轰然打破,通商的好处得着不多,鸦片的流毒却受着不少。遇此数千年未有之剧变,林则徐力主禁烟,同时尽可能地了解外部世界的详情,掌握其大要,以求知己知彼。他委托魏源编辑《海国图志》,使蒙昧的国民对五洲四洋的地理、欧美各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了粗浅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魏源为强国梦勾勒出一幅草图,将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盘托出,这种以实用科学技术救国的理想乃是救焚拯溺的方便法门,对于孔孟之徒而言,已是一剂狼虎猛药,很有些吃不消,即使是那些洋务运动的先驱和后继,也多半浅尝辄止,真正全心全意拥抱西学西技的人万不得一。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帮国人找到了心理平衡点,但其内部冲突仍然剧烈,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西学,即使是当时最精英的中国士绅,也陷入了鬼打墙的窘境和困境。
       魏源之后,思想上真正有所突破和突进的是郭嵩焘。他首任大清帝国驻英公使兼驻法使臣,了解欧洲强国的政治、文化、历史,比魏源更直观,也更深入,观察更细致,也更翔实,因此他的见地更超卓,也更高明,他认为学习西方科技只能治标,学习西方政教才能治本。这样高超的见解,别说慈禧的花岗岩脑袋领悟不了,就是在洋务派中,也是如闻天书,仿佛秋风射马耳,对牛弹琴。
       强国梦做到暮年的李鸿章那儿,已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噩梦。大清帝国纸糊的大厦到处着火,他是消防队长,灭火不暇,分身乏术,可叹他扑救和补救的手段有限,办法奇缺,无非是割地,赔款,开放沿海口岸,牺牲矿权和路权,为此讨价还价。列强轮番进行分赃竞赛,十有八九他都是现场的第一见证人,这种难堪的角色与其强国理想所形成的冲突之大,所造成的屈辱之深,是很难被外人所谅察和理解的。慈禧太后至死不悟,中国为什么处处不如外国?她紧握权杖,大发雌威,将两个皇帝(同治和光绪)拘在其卵翼下,整治得全无雄风,也将大清帝国拘在其羊皮灯笼中,收拾得黯淡无光,军费供其修乐园,民财供其筑阴宅,国家由这样浅见短视、穷奢极欲的人来领导,强国梦不变成噩梦也难。甲午海战后,接踵而至的是戊戌政变和庚子拳乱,李鸿章殚精竭虑,收拾无可着手的烂摊子,纵然用尽浑身解数补罅(xi伽裂缝)善后,亦莫能救济其万一。悲哉李鸿章,干的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苦役,背的是汉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近年,研究晚清史和民国史的学者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张之洞的另一个更为出彩的角色定位上,他被视为清王朝的头号掘墓人。张之洞在湖北经营十余年,编练出一支精锐的新军,本想延长帝国的气数,结果事与愿违,一次擦枪走火就震断了王朝的筋脉。想要强国的人,最终却走向了愿望的反面。
       强国梦为何难以兑现?国家之强,要举世公认,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慑群敌,很好,但还不够;有无远弗届的劲旅止戈为武,很好,但还不够;有积若丘山的财富藏于国库,很好,但还不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引以自豪,很好,但还不够;有幅员辽阔的领土生息万民,很好,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国家精英要能设计出一个保障民有、民治、民享的可行性制度,使之臻于完善而无颠覆之忧。欧美几大强国的成功,早已为中国示范。然而,当救亡压倒一切时,当精英们各怀私虑、各打自家算盘时,制度设计必然付之阙如,或者弄成四不像。美国之所以有今日之强大,与当初联邦党人的深谋远虑息息相关,与那些社会精英谋及当代更谋及千秋的智慧息息相关。在晚清的凄风苦雨中,又何尝有这样的人物横空出世?李鸿章尚且自嘲为“裱糊匠”,别人又岂能扮演更像样更有作为的角色?
       科技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人文精神三者齐备所产生的合力,乃是一个国家上升和强大的原动力,三缺一,三缺二,都将前途堪忧。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自 序 纸糊的大厦到处着火
      
       魏 源 《海国图志》
       郭嵩焘 中国人闭门自尊大
       李鸿章 裱糊匠演独角戏
       张之洞 清王朝的头号掘墓人

书评       

激活历史人物的精神天地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4年6月23日)

       在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领域,湖南作家王开林一向耕耘勤奋,佳作迭出。他挥笔刻画那些在历史险路、歧路和末路上出没的人物,总能绘神绘影,见性见情,显示出他驾驭这一文体的丰厚储备和超卓能力,以及他在这一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开拓。
      
         时至今日,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系列化和“工程化”,已是屡见不鲜的流行意趣。只是大多数作家在题材上处心积虑、惨淡经营,即讲究对象选择的统一性或话题设置的连续性,而较少考虑其中是否包含和体现了精神主旨的延伸与意义指向的辐射,其结果是一些系列或“工程”常常显得有“影”无“神”,虽“大”却“空”。相比之下,王开林的历史文化散文是用鲜活的个体形象连接起丰赡的人物长廊,进而彰显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为当代读者提供人格滋养和精神启迪。他的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自有超越一般的历史承载力和思想穿透力,同时也确实显示出文体自身的精髓和优势。
      
         与作者高远脱俗、取法乎上的著述追求相协调,王开林围绕笔下人物的塑造和评价,颇下了一番殚精竭虑、扎实深入的功夫。其方法与路径,似乎获益于传统文化的馈赠,即自觉地实践了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治学主张。换一种现代人的表述就是,以准确把握主体精神和历史情势为前提,从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对话的方式,走进和激活人物的精神天地与人格世界,进而树立起一群血肉丰满、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
      
         为历史人物绘神写真,这样的意图和标高,无形中要求作者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学术眼光。在这方面,王开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型作家,他一向坐拥书城,原本腹笥丰赡;为了完成晚清民国人物系列的写作,更是拿出长达13年的时间,下足案头工夫,努力使自身跳出故纸堆的局限,回返“历史现场”,与笔下人物从容余裕地对话。反映到具体的作品行文中,便是国事家事,风生水起;人运世运,柳暗花明;清词丽句,赏心悦目;逸闻掌故,妙趣横生。这一切乍看来仿佛手挥目送,一派信马由缰,而谨勘细察,方知无一事无所本,无一言无所据,诚可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王开林这套六卷本晚清民国人物系列固然不乏学术内涵,但它们仍是文学作品,注重自身的艺术精湛性和“审智”(借用孙绍振的概念)感染力。在体例或结构上,他的晚清民国人物系列采取的是一人一篇的“列传式”。在通盘把握人物的身世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基础上,锁定某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视角,展开提纲挈领的概括和画龙点睛的皴染。譬如,用透视“五大悲苦”来状写陈寅恪,借分析“六大矛盾”来描绘梁启超,以破解“自沉之谜”来探视王国维,由剖析“自我救赎”来观照冯友兰;还有“慢”“稳”“刚”之于“寡言君子”梅贻琦,“仙风道骨”之于“独立崖端”的潘光旦,“学问、脾气和嗜好”之于“章门大弟子”的黄侃等。如此这般的剪裁和调度,不仅彰显了作品以简驭繁、以少总多之妙,而且有效地凸显了人物的整体特征与生命色调.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