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考验:证严法师面对挑战的智慧
作者:
何国庆 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237页
ISBN:
978-7-309-10163-8/B.489
字数:
13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楔子
       证严法师面对挑战的智慧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一个生活在台湾的人,永远也忘不掉的日子。许多忘不掉的伤痛、恐惧,忘不掉的故事,还有忘不掉的面容。
       电视里传来一幕幕让人不忍卒睹的画面。山川移了位,地面或者裂开,或者隆起;最骇人的是那些拦腰折断的高楼,以及在无数钢筋水泥下痛苦挣扎的生命,更是让人情何以堪。
       正当这场无情的灾难,将许多人一生的努力与梦想,化为一片瓦砾的同时,却也燃起了一把火,烧出台湾这个看似冷漠社会的光和热。
       荧幕中,救难人员奋不顾身地卖力抢救,身后则不时出现一群穿着蓝衣白裤的人,他们有的陪伴着现场焦急无助的家属,有些则不时为工作人员递上毛巾、茶水和食物。不少人认出了他们,他们是慈济人。
       在第一时间里进入灾难现场的,是慈济人。而后,大批的慈济人纷纷走进灾区、走上街头,努力投入协助灾区救援的工作。这时候,慈济和人们的距离似乎更近了。
       许多人不禁好奇:慈济强大的动员力量来自何处?为什么面对这场浩劫,他们能这般有效率、有组织地及时投入现场?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投身这个团体?他们的信念是什么?
       事实上,这些都是历经无数考验与执著,淬炼出的结果。而这,正是本书想要与你分享的——慈济怎样从证严法师的悲愿中开始,如何一步步走出了福泽广被的大爱的天地,怎样面对着一次又一次严峻的困难与挑战。这不只是慈济人成长的故事,这也是一切有为的个人、有心的企业,在现实的挑战与理想的追寻中,足堪借鉴的一面明镜、一则启示。
       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J.Toynbee)先生曾经以《挑战与回应》的大观念,诠释了他对人类各大文明兴衰轮替的卓越见解。人们面对挑战时的因应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创造力和适应性,每每就决定了一个文明的前途。一个团体,何尝不是如此?
       回顾慈济人路遥山远、艰辛备尝的历程,身为这个团体一分子的个人,深深感受到挑战的无所不在;以及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各式挑战中,法师展现的动人智慧和鲜活的创意。它们的纵横交错,烘托出了本书的中心:我将尝试着剖析每则故事背后的挑战与回应,以及慈济人在其间所受到的广泛启发和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只能说是个人的一些认识与感受,是我和慈济的朋友们长
       期互动下的若干心得。有的解释或许不足,有的可能不够周延。这些年来,慈济做了那么多事,我只能举出印象中最鲜明的部分罢了,好在慈济的志业有太多人参与,未来,当会有人填补上这些疏漏吧!
       更重要的是:慈济人不过是伸出了双手,一手拉着那些痛苦无助的人;一手接过无数慈悲人士的关怀,让人间的爱,藉由慈济的手,欢喜自在地流动着。
       因此,这也是一本感恩的书。感谢所有为生命的残缺而付出、为人间的不幸而奉献的人。因为这么多人的关切和投入,才谱出了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慈济的“善的循环”。
      

作者简介


       何国庆
      
       现任
       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慈济基金会加拿大分会执行长
      
       与慈济的因缘
      
       -1986年
        加入慈济荣董
      
       -1989年
        任慈济医院董事
        任慈济护专开校典礼召集人
        与高信疆先生共同策划证严上人《静思语》一书及
        六大报社采访慈济在副刊全版刊登,时报周刊、天下杂志专题报导
      
       -1991年
        任慈济荣董召集人
        任大陆赈灾召集人
        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及上海音乐学院设立傅成贤奬学金
      
       -1992年
        任慈济加拿大分会执行长
      
       -1994年
        与高信疆先生共同合作「真情画意、拥抱苍生」拍卖会总策划及
        出版《慈济人的一天》一书 
      
       -1999年
        出版《大爱无国界》一书
      
       -2001年
        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2012年
        在加拿大总理办公室由哈珀总理颁发钻禧奖章

书摘


       目录
      
       作者序 我的慈济之旅
       楔子 证严法师面对挑战的智慧
      
       第一篇
       艰难的起步
       考验1 三餐不继,还能坚持“三不”吗?
       考验2 一时的感动,能否付出终身的代价?
       考验3 救人反而酿成悲剧,问题出在哪里?
       考验4 人力、物力、经验都没有,怎么救灾?
       考验5 做好事,就可以要求别人都来配合吗?
       考验6 半夜,心绞痛发作,昏倒在寮房里……
      
       第二篇
       巨大的挑战
       考验7 建医院?里里外外都是反对声
       考验8 募款太难,凭什么拒绝两亿美元?
       考验9 终于开工了,土地又被军方收回。争?不争?
       考验10 医院盖不成,募来的善款该不该退还?
       考验11 一块钱的租金,实在太好了!谁会说“不”?
       考验12 终于又开工啰,工程款还差百分之九十五?
       考验13 出家人,如何经营专业的医院?
       考验14 工程提前建好,人事还未完备,要不要等?
       考验15 两百床?还是五百床?医院规模的争议
       考验16 不是来医“病”,而是医“病人”的;这样的医院做得到吗?
       考验17 下半身被压烂的原住民少年
      
       第三篇
       教育的拓垦
       考验18 兴办护专,如何培养“菩萨精神”?
       考验19 这么美的大学用地,谁舍得放弃?
       考验20 面对兴奋的弟子,“祥瑞”二字要怎么说?
       考验21 当政治的利益或压力来临时
       考验22 在宗教界的质疑声中
       考验23 吃饭穿衣也要管?
      
       第四篇
       不断地提升
       考验24 滋润苍生的大智慧,从哪里来?
       考验25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荣誉,该怎么拿捏?
       考验26 专款专用,还是投资生财?
       考验27 为了落实社区服务,可以拆散原有的组织吗?
       考验28 志业庞大,又需人才,还要严格挑选、磨练出家弟子?
       考验29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如何处理“四大志业”和种种难题?
      
       第五篇
       世界的经纬
       考验30 说得容易,做得难。如何培育大爱实践者?
       考验31 “慈济”是个人的事业吗?
       考验32 究竟能不能、该不该去大陆赈灾呢?
       考验33 灾区那么大,灾民那么多,从何处着手?
       考验34 怎么与大陆政府打交道?
       考验35 “千岛湖事件”后,大陆赈灾的挑战
       考验36 史无前例的国际救援,这个重担如何挑?
       考验37 从零到世界第五大的骨髓库
       考验38 海外分会如何“自力更生”?
       考验39 信众的质疑:我们也要建一座“寺庙”吗?
       考验40 不爱上镜头,怎样去弘法?
      
       第六篇
       希望的明天
       考验41 花费那么大,还需要自己的电视台吗?
       考验42 九二一浩劫发生了!
       考验43 给无助的灾民一个“家”吧!
       考验44 灾区教育不能等,如何分担这分重任?
       考验45 怎样来圆一个孩子的梦?
       考验46 开创生趣盎然的学习空间
       考验47 再造人间新希望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