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杨毅红 等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273页
ISBN:
978-7-309-09837-2/G.1208
字数:
23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在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对工作性质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学生个人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息息相关,高职学生要努力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否则就很难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劳动分工出现单一简单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抬高了传统岗位的门槛,拓展和丰富了岗位的职责范围。传统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界定逐步模糊。特别对一些新兴和发展中的产业和行业,其职业岗位呈现边际岗位的形态,要求高职学生自身具备跨岗位的职业能力。
       第二,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现代社会中职业劳动的智能结构出现跨专业技能、跨行业技术、跨产业意识三大复合态势,发展中的职业呈现边际职业的架构,要求劳动者具备跨职业的能力。
       第三,技术进步的绝对动态化与知识和能力养成的相对动态化催化了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现代社会中高职学生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一次性学习的思维定式已经过时,“显形”、“隐形”、“虚拟”三大学习形式成为可能,促使高职学生要具备不断学习、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
       第四,职业岗位的动态性、优质岗位的竞争性迫使高职学生自我发展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需求。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一生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一次性职业的定位已经过时,跨职业、跨行业、跨产业的三大职业变动成为可能。
       为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高职学生的生存又要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因校制宜,立足于本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工商融合”强调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贯通,打通传统“工”科与“商”科培养的藩篱,面向现代服务业岗位的复合化、动态化,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种类变迁、工作岗位内容更迭等多重变化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是一种实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书的出版是对我院八年多来一直坚持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努力为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梳理出一种独特、新鲜的案例和经验,为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做些有益探索。
       我深信,高等职业教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明积淀成人格,把兴趣提升为能力,把特长发展成为职业的一种阳光教育。我们在构建“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处理好可能性和现实性、继承和创新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阳光价值和普及价值。期望这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启发和益处。
      
       杨毅红
       2013年3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复合型人才概述
       一、复合型人才的相关概念
       二、复合型人才的个体形象和社会特征
       三、复合型人才的时代呼唤
       四、复合型人才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生动表现
      
       第二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
      
       第三章 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第四章 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基本思路
       二、确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办学目标的基本思路
       三、建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基本思路
       四、施行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二、探索“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三、“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历史演变
       四、“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征
       五、“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层次和框架
       六、“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优化对策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二、“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