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作者:
孙锡信 主编
定价:
80 元
页数:
550页
ISBN:
978-7-309-10243-7/H.2205
字数:
57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后记
      
       从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40年来,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改变了汉语语法研究偏重上古和现代两头儿,而当中荒芜的局面。但是当中这一段的研究也不平衡。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人多一些,成果也比较多;而中古汉语语法仍重视不够,研究成果还显得分量不足。
       那么,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哪些重要学者,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方法上有哪些创新,存在哪些问题,本书希望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为了较客观地反映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对比这两个时期的研究状况,我们设置了大致相同的章节,即按照断代研究、专书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框架编写这两个时期的各项研究内容,采取这种写法,除了上面的考虑外,还考虑到有利于读者循着章节的线索去寻找一些专门的论著。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很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或者在不同的章节重复提到某一个问题。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一般在断代、专书的叙述中着重介绍作者研究的特点和成就,而较少涉及有争议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就放到专题研究的章节中加以介绍了。
       从中古到近代,时间跨度很长,问题很多,学者们的研究又各有侧重,如何将各项内容组织到书中是一个令人踌躇的问题。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按时段来分配,即基本是讲中古语法问题的,就放在中古这一编;基本是讲近代语法问题的,就放在近代这一编。有的作品兼跨这两个时段,就只好根据作品的基本内容、主要成就或讨论问题的便利,着重在某一章内叙述。其间难免有我们主观的判断,是否得当,就要由作品的作者和本书的读者来评判了。本书收录的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专著、论文大体上以2010年为限,在此之后的研究成果我们关注很少。当然,由于资料和视野的局限,有些应该收录的也许未能收录,挂一漏万的情况一定存在。恳请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将来如有机会,再行弥补。
       尤其难以把握的是理论方法探讨的内容,毕竟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和专题论文数量有限,我们只能从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著述中抽绎出作者所依据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来加以概括、编排、辑述。其间很可能有概括、辑述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地方,还请作者和读者匡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约请了几位专家参与有关章节的编写工作,他们是对连词有专门研究的徐朝红同志,对语言类型学有专门研究的陈前瑞同志,对语法化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刘永华同志,对语言接触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张竞婷同志,对他们的支持深表谢意!由于本书是多人协作完成,各章节基本能独立成篇,故未强求体例的统一,在段落、注解和参考文献的标识上,少数篇什略有参差。本书编写的分工是: 主编负责全书体制和全盘工作。绪论、第一编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编第五章、第六章中第四、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节、第七章中第三、四、五、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二节、第八章中第八、第十节和第三编第九章中第一至第六节由孙锡信执笔;第二编第六章中第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节、第三编第九章中第七、八、九节和结语由杨永龙执笔;第二编第七章中第一、二、九、十四、十九、二十、二十一节由于红岩执笔;第二编第八章中第一、二、三节由马旺生执笔;第八章中第四、五、六、七、九节由柴兴东执笔;第二编第六章中第十四节和第八章第二节中有关连词的内容由徐朝红执笔;第二编第八章中第十一节和第三编第九章中第十一节由陈前瑞执笔;第三编第九章中第十节由刘永华执笔;第三编第九章中第十二节由张竞婷执笔。杨鹏参加了收集资料工作并撰写了第三章第四节的初稿。李爱红、刘新春帮助校对了初稿。各章节初稿完成后,由主编、副主编增补、统稿并修改定稿。
       本书曾得到何乐士、程湘清、曹广顺等先生的关心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不幸的是何乐士先生已然作古,即以此书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吧!
       由于材料不全和水平的限制,本书一定存在不少错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复旦大学“金秋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资助,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胡春丽博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深致谢忱!
      
       编写者
       2013年10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语语法学的创立和历史语法的分期
       第二节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和在历史语法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历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
      
       第一编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章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般叙述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史专著中的中古语法研究
       第二节 古汉语语法专著中的中古语法研究
       第三节 其他涉及中古语法的论著
      
       第二章 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
       第一节 《两汉汉语研究》和《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
       第二节 《中古语法概说》(太田辰夫)
       第三节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志村良治)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柳士镇)
       第五节 《汉魏六朝诗歌与中古汉语语法》(王云路)
       第六节 《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魏培泉)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刘世儒)
       第八节 《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段业辉)
       第九节 《中古汉语方位词研究》(林晓恒)
       第十节 《中古汉语副词研究》(高育花)
       第十一节 《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董志翘、蔡镜浩)
       第十二节 《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刘开骅)
       第十三节 《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崔达送)
       第十四节 《东汉副词系统研究》(葛佳才)
       第十五节 《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曹广顺、遇笑容)
      
       第三章 中古汉语语法的专书研究
       第一节 《论衡》语法研究
       第二节 《〈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何亚南)
       第三节 《搜神记》语法研究
       第四节 《世说新语语法探究》(詹秀惠)及其他
       第五节 中古佛经语法研究
       第六节 《〈摩诃僧祇律〉情态动词研究》(朱冠明)
       第七节 《〈撰集百缘经〉语法研究》(遇笑容)
       第八节 《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龙国富)
      
       第四章 中古汉语语法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中古汉语系词研究
       第二节 中古汉语虚词研究
       第三节 中古汉语词缀和构词法研究
       第四节 中古汉语句法研究
      
       第二编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五章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般叙述
       第一节 近代汉语研究的首倡者——黎锦熙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者——吕叔湘
       第三节 近代汉语上下限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 近代汉语概论性著作中的近代语法研究
       第五节 汉语语法史和古汉语语法专著中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六节 《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袁宾、徐时仪、史佩信、陈年高)
       第七节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资料建设
      
       第六章 近代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
       第一节 《近代汉语语法》(赵克诚)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和《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冯春田)
       第三节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植田均)
       第四节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蒋绍愚、曹广顺主编)
       第五节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
       第六节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
       第七节 《近代汉语助词》(曹广顺)
       第八节 《近代汉语语气词》(孙锡信)
       第九节 《近代汉语句法史稿》(祝敏彻)
       第十节 《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和《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
       第十一节 《唐五代文法试探》和《宋代文法试探》(太田辰夫)
       第十二节 《元代汉语语法研究》(李崇兴、祖生利、丁勇)
       第十三节 《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
       第十四节 《近代汉语连词》(席嘉)
       第十五节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杨荣祥)
       第十六节 《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陈群)
       第十七节 《近代汉语语法历史考察》(崔山佳)
      
       第七章 近代汉语语法的专书研究
       第一节 《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吴福祥)及其他
       第二节 《〈祖堂集〉语法概说》(太田辰夫)及其他
       第三节 《〈祖堂集〉语法研究》(张美兰)
       第四节 《〈祖堂集〉语法研究》(曹广顺、梁银峰、龙国富)
       第五节 《〈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林新年)
       第六节 《〈祖堂集〉疑问句研究》(叶建军)
       第七节 《二程语录语法研究》(黄锦君)
       第八节 《〈三朝北盟会编〉语法研究》(刁晏斌)
       第九节 《〈朱子语类〉句法研究》(祝敏彻)及其他
       第十节 《〈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杨永龙)
       第十一节 《〈朱子语类〉副词研究》(唐贤清)
       第十二节 《〈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刘子瑜)
       第十三节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吴福祥)
       第十四节 《〈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卢烈红)
       第十五节 《〈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杨永龙、江蓝生)
       第十六节 《〈元典章 ·刑部〉语法研究》(李崇兴、祖生利)
       第十七节 《元刊〈全相评话五种〉语法研究》(高育花) 
       第十八节 《〈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李泰洙)及其他
       第十九节 《〈水浒传〉虚词计量研究》(曹炜等)及其他
       第二十节 《〈金瓶梅词话〉语法研究》(许仰民)及其他
       第二十一节 《西游记》、《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语法研究
       第二十二节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冯春田)
      
       第八章 近代汉语语法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近代汉语代词、数量词研究 
       第二节 近代汉语副词、介词、连词研究
       第三节 近代汉语助词、语气词、词缀研究
       第四节 近代汉语处置式研究
       第五节 近代汉语被动句研究
       第六节 近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第七节 近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研究
       第八节 近代汉语“比字句”研究
       第九节 唐诗句法研究
       第十节 《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张赪)
       第十一节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陈前瑞)
      
       第三编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九章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角
       第一节 《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程湘清)
       第二节 《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屈承熹)
       第三节 从古推今和由今溯古——语法的历时比较
       第四节 从“因声求义”到“因声探源”
       第五节 词汇兴替和重新分析
       第六节 变换和类推
       第七节 内部构拟法与功能扩展
       第八节 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研究的结合
       第九节 多层面的描写与多角度的解释
       第十节 语法化视角下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一节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二节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结语
       第一节 简要的回顾
       第二节 今后的展望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