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作者:
孙丽青 邵艺 编著
定价:
22 元
页数:
208页
ISBN:
978-7-309-10340-3/K.468
字数:
22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杨朝明
      
       习近平同志视察山东时指出:“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不言而喻,一个自信的民族必须是开放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立足点,中华民族的立足点正在于漫长的中国文化发展中凝结而成的那些价值观念。  
       如果按照文化学的层级理论,文化可以有表层、中层和底层的划分。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包括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出来的人们的去取好恶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底层文化即哲学文化,包括人们的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内容。进行这样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文化问题十分有益。一般说来,文化的表层和中层反映着底层的内涵,而底层的内涵渗透于中层和表层;表层和中层的变化渗透并影响着底层,底层则制约着表层和中层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文化的三层应该是完整的一体,有序互动,如果出现层级间的明显断裂,则将形成社会的断裂。而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都十分复杂,不宜进行简单的理解。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道德哲学、人生价值观等属于传统文化中带有根本性的内容。西汉以后,孔子与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影响了相关的制度以及世人的行为方式。孔子儒学影响的扩大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人们的认识当然也会由表及里。有时候,我们往往先看到儒学的表面与枝节,当还不能把握其思想体系时,便常常仅看到儒家的所倡导的礼仪,而不能认识孔子儒学学说中所以治理天下国家的大经大法,因此,排斥儒家或拒绝传统的现象屡见不鲜。  
       关于孔子儒学的重要意义,钱穆先生曾说:“将有志于治国史而探讨我民族以往二千年文化之积累,使不通乎儒家之说,不究乎《六经》之旨,是犹登山未跻其巅,涉海未达其岸,终必将晻黯而有所不睹,茫洋而有所未逮矣。”在他看来,孔子儒学和六经为我国文化的根本,民族振兴的发展动力存在于其民族文化,民族要振兴,必须到民族文化中去发掘“内力”。  
       著名学者程树德先生说:“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和睦而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的立足点,形成为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滋养。人要立,国将兴,就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我们认为,在高校学生中应该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和教育,而且要贯穿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的始终。当前,我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中的边缘化、附属化和内容上的表面化等弊端不一而足,应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与方法,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和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丽青教授和邵艺老师的著作概观中国传统文化,将文化的不同层级、不同层面有条有理地展现出来,首列哲学、宗教与道德,进而教育、史学与文学,后叙艺术与科技,错落有致,逻辑合理,十分适合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信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现代启迪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迪
       【文化拾萃】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先秦诸子学
       一、孔子:儒家哲学的创始人
       二、孟子: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四、庄子:道家哲学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两汉经学
       二、魏晋玄学
       三、隋唐佛学
       四、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五、清代哲学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传统哲学体现的主要特征
       【文化拾萃】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一节 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
       三、道教的主要派别
       四、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功能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四、佛教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
       一、 中国传统宗教的不发达性
       二、中国传统宗教的实用性
       三、中国古代宗教的兼容性
       【文化拾萃】
      
       第四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代——中国伦理精神的全面发生阶段
       二、汉唐——中国伦理思想大一统阶段
       三、宋明时期——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完善阶段
       四、明末清初——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批判总结阶段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三节 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方法
       一、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二、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三、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四、追求“超尘绝俗”的佛家“随缘人格”
       【文化拾萃】
      
       第五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一节 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
       一、不断发展完善的官学
       二、经久不衰的私学
       三、后起之秀——书院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一、强调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儒家经典
       四、重视德育和自我修养
       五、强调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六、强调尊师爱生
       【文化拾萃】
      
       第六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
       三、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四、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拓展时期
       五、明清史学:中国史学全盛和嬗变时期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籍的主要体裁和史学著作
       一、纪传体
       二、编年体
       三、纪事本末体
       四、典志体
       五、史评、史论体
       六、方志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直书求实、刚正不阿的治史态度
       二、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
       三、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
       四、重视人事、罕言鬼神的科学精神
       五、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
       【文化拾萃】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
       二、《楚辞》
       第二节 先秦散文与汉赋
       一、先秦散文
       二、汉赋
       第三节 唐诗与宋词
       一、唐诗
       二、宋词
       第四节 元曲和明清小说
       一、元曲
       二、明清小说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
       一、“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二、“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
       三、注重“写意手法”
       四、追求“中和之美”
       【文化拾萃】第八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一节 书法、绘画艺术
       一、书法艺术
       二、绘画艺术
       第二节 戏曲、音乐艺术
       一、戏曲艺术
       二、音乐艺术
       第三节 建筑、园林艺术
       一、建筑艺术
       二、园林艺术
       第四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征
       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二、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
       三、融通渗透、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
       【文化拾萃】
      
       第九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四大学科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
       二、 中国古代农学
       三、中国古代数学
       四、中国医药学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技发明
       一、四大发明
       二、丝绸与陶瓷技术
       第三节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
       一、实用的功利性
       二、辩证整体性
       三、经验直观性
       【文化拾萃】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