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心理表征(英文)
作者:
乔晓妹 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184页
ISBN:
978-7-309-10325-0/H.2267
字数:
14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这本小书的内容是我为完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博士学位而撰写的毕业论文。时至今日,一晃已经四年多过去了。重新整理书稿,仿佛重回图桑校园,当初撰写论文时的分分秒秒历历再现,犹如昨日。时间也是一种距离;隔开四年时光的再度翻检,毕竟是站在了一个更远的位置,因此诸多细节回放和身不由己的专业沉湎之外,一个相对整体的图景似乎在脑海中更加清晰。借此机会略作回顾和总结,作为这本小书正式付梓之序。
       刚到美国的时候,就听到一种打趣的说法,说所谓PhD,就是Permanent Head Damage。读文献、找漏洞、辨逻辑、抠字眼,期间的种种困难确实让人觉得头痛。但是总的来说,我比较享受这种“头痛”。细思原因,美国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较少的人际交往、相对固定的生活节奏自然是一个大的背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导师。
       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对我的影响难以尽数,其中印象较深的大致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写文章的基础不是阅读文献,而是思考与讨论。在导师Ken Forster教授的实验室里,讨论是工作的常态。尤其是进入博士论文选题之后,我们几乎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用于讨论,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一年有余。不管是有了新的想法,或者读了新的文章,我都很乐于去和导师交流,而他也很乐意先听我的理解,然后再一起讨论这些对我的论文意味着什么,我可以怎么扩展、怎么补充、怎么反驳。现在回想,当初我的很多见解非常粗疏,但是他并不急于点破,而是耐心地倾听,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静待我的提高。这个习惯使我受益良多。当你意识到每个小小的题目里都有无穷的变化可以讨论时,求知的激情自然而然被点燃,阅读、思考都成为一种自发的兴趣,毫不枯燥乏味,毫不沉重勉强。讨论不断循序渐进,认识自然不断深入和通透。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对一句老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疾书于后,袖手于前”。在国内读本科和硕士时感觉写论文好难;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写,但下笔之难,难于登山。仔细思量,其原因是不知道为什么写?不知道该怎么写?其结果是东挪西借,拼拼凑凑,满纸人言,一无己见。相较之下,博士论文完成的顺畅很多,尽管有大量的阅读、研究、分析工作,每天的日程安排满满当当,但是全无痛苦和无力感;相反,当你自信你对某个问题已经想得较为通透且晓得这个问题对本领域还颇有一些价值的时候,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把你的思考和发现写出来,和别人分享。这个时候,写文章成为一件乐事,忍受“头痛”也心甘情愿。
       其二,实证研究的题目不可过大。接受博士教育之前,颇受贪大贪多的流弊影响,总以为论文题目以大为善,讨论话题以多为荣,无意之中,走入空泛的胡同,貌似高举高打,实则虚来虚去,看似下笔千言,细究实无一物。很多国外学者一辈子只研究了一种现象、一个方法,但成绩卓著,研究成果为业界所重。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因此坚定地认为,与其为了追求题目新颖而故意撮合风马牛组合,或者为了追逐所谓热点而把理论“变形”,不如脚踏实地地就一个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点滴进步是持续前进的根基,大而无物的研究貌似唬人,实则花拳绣腿,于研究进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尽管有这些感受可以与读者分享,书中内容也自认为还算扎实、详尽,但是对于出书,我始终是有点犹豫的。在美国,评判研究优劣的一个标准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资料:一手的还是二手的?期刊论文是一手资料,而综述性文章、教科书、专著则是二手资料。好的研究必须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既有借鉴,又有发展,从而保证研究的新鲜度和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本小书似无必要,另外,毕竟是求学期间的作品,观点的浅薄与语言的粗率不在少数。但考虑到此书的内容与期刊文章要求更为近似,所有研究均为原创,因此我抱了一点小小的私心和信心,希望它能够为同行的研究提供一点点借鉴,于我则荣莫大焉。
       在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无私帮助,包括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另外两位导师Janet Nicol和Peter Ecke教授,SLAT项目的Linda Waugh,Jun Liu教授以及心理学系的Merrill Garrett教授等,还有一直鼓励我、陪伴我的好友刘应亮、刘荣、赵隽、Naoko Witzel,Jeff Witzel, Peter Norquest, Nadia Hamrouni,乔平静、郑老师、郝老师、David Hao、雷宏及其家人等等。在书本出版的过程中,复旦出版社的庄彩云编辑、财大的吴红梅老师、谭慧玉老师等都帮助审阅书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该书的出版还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也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我还想特别感谢我的先生魏海潮和儿子魏其遥,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先生的帮忙,我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博士学业,也不可能有这本小书。同时,我也要感谢养育我、关注我的每一点成绩、对我寄予厚望的父母和兄姊,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将此书献给我的家人们。
      
       乔晓妹
       于2014年初

作者简介


       乔晓妹,出生于河南南阳,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语言学
       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SLAT)专业。现任上海则经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牛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研究兴趣有词汇认知与识别、句子加工、第二语言加工和二语习得等。
      

书摘


       CONTENTS
      
       CHAPTER 1INTRODUCTION
       1.1Introduction
       1.2The memory issue
       1.3The competition issue
       1.4The L1 lexicon vs. the L2 lexicon
      
       CHAPTER 2THE EFFECT OF MERE FAMILIARIZATION
       2.1Rationale
       2.2General method
       2.3Experiment 1: Mere familiarization and PLE
       2.4Experiment 2: Mere familiarization and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
       2.5Interim conclusion
      
       CHAPTER 3THE EFFECTS OF REAL ACQUISITION
       3.1Description of the training
       3.2Experiment 3: One session of learning and PLE
       3.3Experiment 4: One session of learning and visible PLE
       3.4Experiment 5: Multiple sessions of learning and PLE
       3.5Experiment 5B
       3.6General discussion
      
       CHAPTER 4TEST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4.1The separate vs. integrated view of the bilingual lexicon
       4.2Episodic nature of L2 lexical representation
       4.3A developmental view of the bilingual lexicon
       4.4Experiment 6: Bilingual speakers learn L2 new words
      
       CHAPTER 5GENERAL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5.1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newly learned words
       5.2What is the effect of mere familiarization
       5.3What does a single session of real learning achieve
       5.4The effect of multiple sessions of learning
       5.5What are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PLE
       5.6Future directions
      
       APPENDIX
       APPENDIX AITEMS IN EXPERIMENT 1
       APPENDIX BITEMS IN EXPERIMENT 2
       APPENDIX CTHE NOVEL WORD LIST
       APPENDIX DEXAMPLE SCREENS FOR LEARNING
       APPENDIX EITEMS IN EXPERIMENTS 3, 5 AND 6
       APPENDIX FITEMS IN EXPERIMENT4
      
       REFERENCES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