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
作者:
王飞华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301页
ISBN:
978-7-309-10391-5/H.2273
字数:
26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王飞华,1971年11月生,江西安福人。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英语言对比、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语用、对外汉语教学等。发表《现实关照性与交际关照性——英汉语气系统之异》、《从语气词看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中的失误》、《中国古代典籍英泽中对语气词的处理》、《借鉴现代汉语浅议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之不足》等论文十余篇,参译《朱熹的自然哲学》,编写海外华文教师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一部。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语气、情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1.1汉语研究中对于语气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1.2西方语言研究中对于语气、情态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1.3本书对语气及其表达手段的界定
       1.4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汉英语气研究成果述要
       2.1汉语中语气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简评
       2.1.1传统小学研究阶段有关语气的研究
       2.1.2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语气研究
       2.2西方语气(情态)研究历史回顾及简评
       2.3汉英语气(情态)对比研究历史及简评
      
       第三章 汉英语气系统宏观对比
       3.1汉英语气系统的共性表现
       3.1.1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语气,表达手段重合度较高
       3.1.2在(功能)语气类别的概括上,存在较多的共同类别
       3.1.3均为有层次的系统;均可实现不同语气的同句共现
       3.1.4共有的语气隐喻手段用于不同语气间语用意义的转换
       3.1.5相似的语用表达功能扩展
       3.1.6语气的表达都符合距离象似动因
       3.1.7语气表达的历史发展相似
       3.2汉英语气系统的个性体现
       3.2.1交际关照的语气与现实关照的语气
       3.2.2与其他语法范畴的相互纠缠与相互疏离之差异
       3.2.3以动词为中心的分析及综合并重型与以语气词为中心的分析型
       3.2.4汉语语气的柔性与英语语气的刚性
       3.2.5时突显的语言与体、语气突显的语言
      
       第四章 情态动词对比
       4.1汉英语情态动词:名称及鉴别
       4.2语气与情态的关系
       4.3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同
       4.4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异
      
       第五章 语气词在汉英双向互译中的利用情况对比
       5.1汉语语气词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语气表达手段
       5.2古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及其翻译失误例析
       5.2.1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
       5.2.2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语气词翻译失误例析
       5.3英译汉时对汉语语气词的利用
       5.4英美学生语气词学习分析及教学策略探讨
      
       第六章 语气副词对比
       6.1汉英表语气的副词及其研究
       6.2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同
       6.2.1类别共性: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
       6.2.2分布共性: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
       6.2.3功能共性: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连接功能
       6.2.4汉英语语气(情态)副词有相似的语气类型选择要求
       6.3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异
       6.3.1现实性与非现实性vs.意义的多样而广泛
       6.3.2在与句中其他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
       6.3.3表达功能上的差异:汉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第七章 语调等其他语气表达手段对比
       7.1汉英语调的语气表达功能
       7.1.1汉英语调结构形式对比
       7.1.2汉英语调表达功能对比
       7.1.3汉语语调的对外汉语教学
       7.2汉英语序等其他手段的语气表达功能
      
       第八章 结语
       8.1本书的主要结论
       8.2不足及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