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亚洲的智慧:多元文明的统一与发展
作者:
袁堂军 张怡 主编
定价:
30 元
页数:
212页
ISBN:
978-7-309-10479-0/D.670
字数:
22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卷首语
      
       2013年,对于全球经济、亚洲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来说是暗流涌动的一年。2008年危机后,国际经济局势出现新的趋势,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协议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国经济新一轮的改革序幕已经拉开,欧洲处于危机调整后的触底阶段,能否顺利复苏还有待观望,美国经济通过几轮的放量宽松显现出回暖的迹象,然而金砖等新兴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的再调整中却表现得并不理想。回顾过去一年亚洲经济与政治局势的变动,我们发现在这一个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区域,地缘摩擦几乎达到了二战后最为激烈的程度,这不仅妨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也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分工格局的再调整。特别是近年来,WTO多边交涉陷入僵局的同时,双边以及区域主义自贸区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潮流。目前在全球范围中已实施的自贸区已达350多个,虽然我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贸协定也有10来个,但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尚未达成协议。
       导致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以及区域主义多边化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但其中WTO多边谈判陷入僵局,以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国际分工的深化,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首先,随着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模,贸易规则逐渐趋向从传统的以降低“边境壁垒”(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自由化,扩展到强调以降低“境内壁垒”(非关税壁垒的国内规制)为主的多方位的贸易自由化。然而,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在WTO成员中形成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多方阵营的博弈和对峙局面,最终导致“多哈谈判”在各方寻求贸易保护方面无法达成一致,而陷于僵局。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以跨国企业为中心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除了商品贸易外,国际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政府补贴、劳工政策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等各方面的制度设计越来越重要。为突破既有规则与体制方面的约束,客观上也要求出台新的规则,因此越来越多的WTO成员转而寻求新的途径来实现多哈谈判未能达成的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后选择双边和多边FTA的国家蔚然成风,也是寄希望借助自贸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推行本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
       区域一体化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以产业分工形成的跨国界生产网络为焦点的经济一体化,二是以政府之间国际协约缔结为主的制度一体化。前者主要体现在以零部件和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与日本、韩国以及东亚各国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进而在产品的制造环节间的分工体系都处于不断深化之中。这种跨越国境的生产网络的形成首先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产业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动态表现。运输手段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普及等也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助长了这一网络的形成。而推动生产网络形成的主体是企业活动,特别是多国籍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合理整合各国资源构建其生产与流通系统的同时,促进了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发展。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显示出处于价值链中的各个国家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关联十分紧密,合则双方得利,而分则同时受损。因此,可以预见在上述国际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双边以及区域自贸区的建设,无疑可大大促进上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然而,与欧盟和北美地区相比较,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亚洲地区的区域FTA、EPA的缔结显得步履蹒跚,体现出经济一体化先行,而制度一体化滞后的特征。这种现状对于亚洲和我国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一般而言,在经济一体化为先导的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往往会受到生产网络的影响。换言之,亚洲FTA的推进与发展的关键必须取决于其是否与该地区跨国企业的利益和发展战略一致。从经济利益出发,有利于推动FTA的发展,这可以成为我国继续对外开放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国公司的利益定位与参与国的国家利益定位往往不尽相同,如何克服非经济因素带来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参与双方更高层次的制度合作。
       因此,要实现亚洲区域一体化,需要从经济和非经济的两个方面着手推进。首先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所形成亚洲生产网络的功能,在精准分析亚洲各国各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各个国家可以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状态,形成多层次的FTA。这样不仅可以追求更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赢利点,还可以聚点为面,为在适当的时候形成或加入更高层次的经贸协定,赢得制度改革和调整的时间。特别是中国,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核心,在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时,不仅要考虑全球及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变化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影响,也还要考虑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全球及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影响,承担起大国责任,通过建立利益交换机制,主动参与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追求对外开放过程的帕雷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换言之,以追求合作利益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证亚洲区域的合作各方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收益。
       其次,最重要的是构建亚洲共同的价值观突破非经济障碍。亚洲各国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多元文明以及多歧制度,导致亚洲区域作为整体的制度一体化推进十分缓慢,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以后亚洲区域内部出现的一些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成员国数,还是制度安排都显得错综复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亚洲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主流的属于亚洲的共同价值观。因此,除了基于价值链分工合作的经济利益之外,如何突破文化,宗教,制度不同的障碍,构建清晰的亚洲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多元文明的统一,是需要发挥各国的智慧和共同努力的。2013年上海论坛,500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政界、商界、学界精英代表齐聚复旦,围绕“亚洲智慧:在多元中寻求和谐发展”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政治、金融、政治、法律、城市、社会、环境、能源等领域通过形式多样的分论坛研讨会、圆桌会议等,就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如何实现亚洲崛起,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与深入的智慧交融,并取得共识认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增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建设是推动亚洲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亚洲需要通过自身的智慧,增强集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元和多歧中创造和谐的关键是和平共存、合作共赢、共享发展。
       本次论坛汇集的论文主要聚焦在以下领域:“增长奇迹之后的亚洲:困境、挑战与选择”、“没有安全资产世界经济靠什么复苏”、“新形势下的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路径和政策”、“亚洲智慧:化解纷争之道”、“亚洲法律智慧的多元性与统一化”、“以亚洲智慧解决全球治理问题”、“创新驱动和亚洲城市发展”、“如何保障亚洲四十亿人的健康”、“崛起的亚洲可再生能源:从新技术、新产业走向新市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人类关注的焦点”。这些论文汇集作者的智慧和辛劳,从历史的角度,国际比较的角度以及案例分析等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十分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限于篇幅我们仅能从中精选出一部分分别编辑为中英文论文精选集以飨读者,如果能对读者在思考亚洲发展诸问题有些许帮助的话,将会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袁堂军
       2014年3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1章 亚洲和平发展的区域特征与理论诠释 李文
      
       第2章 多元文明的良性互动:“3+3+2”
       ——中国国际大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思路刍议 姜义华
      
       第3章 论“东亚现代性”思潮 章益国
      
       第4章 全球治理理念与儒家思想及和谐世界理念之关系 叶江
      
       第5章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东亚智慧 何爱国、宋奇
      
       第6章 多极化趋势下的中日美三国关系 王少普
      
       第7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评析 贾浩
      
       第8章 东北亚合作的“小”、“易”、“简”的解决方案
       ——海洋名称命名与东北亚合作机制 苏俊燮
      
       第9章 中国与周边关系: 困境与出路 曹云华、刘鹏
      
       第10章 中国“伙伴外交”的经验、问题与出路 张慧智
      
       第11章 建构“共享共治共有”概念的“东亚航线共同体”
       ——以天下观取代主权观的纷争解决之道 张启雄
      
       第12章 “和”为上,“合”为贵
       ——现在及未来中日关系的最佳选择 胡德坤
      
       第13章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预测与国际比较 李雪松 、娄峰、刘妍、张荣霞
      
       第14章 一个全球性大国的改革议程 杨雪冬
      
       第15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
       ——现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张鸿雁
      
       第16章 广州新移民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六普的实证 李志刚
      
       第17章 全球贸易圈与东亚经济联合:现状、演化及前景 殷晓鹏
      
       第18章 关于亚洲合作的一个倡议 何传启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