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伦理选择与价值评判:劳伦斯·达雷尔重奏小说研究
作者:
徐彬 著
定价:
24 元
页数:
224页
ISBN:
978-7-309-10575-9/I.832
字数:
179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蛇年伊始,欣闻徐彬的首部学术著作付梓。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欣然接受了代为作序的请求。春节期间虽偶有杂事缠身、亲朋走动,但每每端坐于书桌前仔细阅读书稿,作者本人的缜密构思和真知灼见难免让我感到眼前一亮。通读全文,感想颇多,不妨借此序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加以总结,权当对本书的推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向来不甘寂寞的英国小说艺术在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不断演化。正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整个西方文坛之际,英国小说家也跃跃欲试,对已经来到的文学新纪元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来改造小说文本,并将五花八门的新潮艺术和尖端技巧带进了小说“实验室”。劳伦斯·达雷尔便是小说实验与革新的杰出代表,也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路先锋。他的《亚历山大四重奏》和《阿维尼翁五重奏》客观地反映了战后勃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这两部“重奏”小说在时间上几乎贯穿了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过程。尽管达雷尔的两部“重奏”小说依然体现了一定的“外指性”和“事实密度”,而且与当代美国文坛上出现的混沌无序和难以卒读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不可相提并论,但它们明白无误地体现了达雷尔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
       应当指出,达雷尔的两部“重奏”小说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作者在“后现代”语境中对小说形式的重要探索,而且向世人展示了系列小说不按垂直的线形关系而是按平行关系来谋篇布局的可能性。其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四五部小说的时空关系和框架结构高超的驾驭能力,而且还在于作品本身耐人寻味的重奏与复调效果。毫无疑问,达雷尔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开拓者。纵观他的创作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自1938年发表实验小说《黑书》以来,其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部比一部更加创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西方有些评论家对达雷尔的小说艺术推崇备至,并称他为“当代英国作家中最伟大的革新者”。
       我本人曾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中对达雷尔及其作品做过较为宏观的研究;除此之外,国内的达雷尔研究几乎是空白。鉴于达雷尔在英美文学尤其是后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地位,本书的出版必将促进国内英美文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徐彬对达雷尔重奏小说创作的渊源、类型、阶段和主题予以系统梳理,其间涉及文化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叙事学批评、后殖民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等诸多批评视角。该书以“生、死变奏”、“经典化与妖魔化之接受美学悖论”、“自我嬗变”、“场所与伦理间的动态辩证关系”、“伦理与文化的双层叙事”、“位移与身份的交互影响”为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深度剖析了达雷尔系列重奏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我以为,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扩宽了达雷尔重奏小说文本的研究范围。此前提及的达雷尔重奏小说仅限《亚历山大四重奏》和《阿维尼翁五重奏》两部。本书将《黑书》、《亚历山大四重奏》和《阿芙罗狄蒂的反抗》都纳入达雷尔重奏小说之列,可谓开创了达雷尔重奏小说研究的先河,虽然由于资料所限本书并未对《阿维尼翁五重奏》深入研究,但就所选文本而言已经充分代表了达雷尔重奏小说的创作主旨和发展脉络。
       二、 在对达雷尔重奏小说叙事“实验性”的研究基础上,深化了对其“外指性”和“事实密度”的探讨,而上述探讨从文化、主体性和伦理等视角展现出达雷尔小说主题上的“重奏性”。与《亚历山大四重奏》中形式与主题的多重奏不同,《黑书》与《阿芙罗狄蒂的反抗》凸显了“变奏”的主题,宽泛地讲,可以被看做是“二重奏”的表现形式;其中《黑书》中的“生、死变奏”既反映在以框架式文本为结构基础的双重叙事,又包含对/身为作家的叙述者在与前驱作者和英国文化对抗过程中的生、死焦虑的书写。《阿芙罗狄蒂的反抗》是一部由《彼时》和《永不》组成的双层小说,“伦理悖论”的叙事主线贯穿其中,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声不绝于耳;达雷尔在创造科幻乌托邦小说世界的过程中成功地融入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元素。
       三、 在对达雷尔成名作《亚历山大四重奏》的研究过程中,本书突破了形式主义研究的局限,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了国内外英美文学界对该作品“经典化”和“妖魔化”的内外在原因,为此后全面客观地理解该作品奠定了基础。此外,本书还对《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叙事模式及其演变轨迹和蕴含其中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加以探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彬能将社会学中场所与伦理关系的论述灵活地运用到对《亚历山大四重奏》的后殖民研究之中,不仅为国内外达雷尔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还为国内外文学伦理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伦理选择与价值评判:劳伦斯·达雷尔重奏小说研究》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英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研究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在国内资料匮乏、达雷尔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徐彬潜心治学,成功完成了专著的撰写,并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和《英美文学论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达雷尔小说的论文。与此同时,徐彬还于2012年8月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的英文专著。
       我认为,《伦理选择与价值评判:劳伦斯·达雷尔重奏小说研究》的出版为国内达雷尔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从事英美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高校师生来说,《伦理选择与价值评判:劳伦斯·达雷尔重奏小说研究》将会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参考书。我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笔耕不辍,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就。
      
       李维屏
       2013年2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


       徐彬(1976—),男,山东莱芜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毕业(2008年9月—2011年6月)。现任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3CWW018)、第53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31715)、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w2011092),参与殷企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 ZD172)。

书摘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达雷尔重奏小说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达雷尔《黑书》中自我与他者之生、死变奏
       第一节 作家自我与前驱他者之生、死变奏
       第二节 文本层自我与他者双重叙事中的生、死变奏
       第三节 文本层自我与他者本我之生、死变奏
      
       第三章 《亚历山大四重奏》的经典化与妖魔化
       第一节 作为现代主义文本的经典化
       第二节 后现代叙事的妖魔化
      
       第四章 《贾斯汀》:自我解构与重构的二重奏
       第一节 现代城市中的自我困惑
       第二节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危机
       第三节 达利的小岛生活与自我重生
      
       第五章 从《贾斯汀》到《克丽》:后现代语境下的自我嬗变
       第一节 《贾斯汀》中后现代语境下的时空体叙述
       第二节 《巴萨泽》中的后现代多变自我
       第三节 《克丽》中的自我完满
      
       第六章 《亚历山大四重奏》的场所与伦理释读
       第一节 亚历山大伦理道德的虚、实解读
       第二节 亚历山大“打气筒”里的伦理真空
       第三节 亚历山大后殖民新伦理的创造
       第四节 纳洛兹萨满教的反抗与牺牲
      
       第七章 《阿芙罗狄蒂的反抗》中的伦理与文化隐喻
       第一节 “公司”与浮士德精神的伦理悖论
       第二节 互文性回写与“健康”文化的重建
      
       第八章 达雷尔的多重身份与艺术伦理选择
       第一节 殖民与反殖民作家
       第二节 被误读了的殖民作家
       第三节 自我救赎的西方佛教徒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