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表达与限制
作者:
张燕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312页
ISBN:
978-7-309-10679-4/D.680
字数:
22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民意表达也被注入了新的元素,因而具备了新鲜的活力。本书详细分析了Web2.0时代网络民意表达的新方式、新特点,分别探讨了博客,社会书签、维客、SNS、RSS等模式给网络民意表达带来的变化。在保留Webl.0时代网络民意表达诸多特性的同时,Web2.0的核心理念和应用模式克服了Web1.0的诸多限制及不是,以用户参与作为本质的Web2.0代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Web2.O时代的互联网作为民意表达渠道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网络民意表达得以克服某些旧有的限制而变得更为开放多元、成熟理性。
      
      

作者简介


       张燕,女,1977年4月出生于湖南耒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传播社会学和新媒体传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资助项目和二等资助项目的研究。

书摘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网络民意综述
      
       第1章 互联网的民意价值
       1.1民意与民意表达
       1.1.1民意的界定
       1.1.2民意表达的内涵和价值
       1.2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1发展规模
       1.2.2担纲的社会角色
       1.2.3运营模式
       1.3互联网成为汇集民意的新空间
       1.3.1互联网在我国的使用现状
       1.3.2互联网凝聚民意的主流渠道作用逐渐被政府高层和公民大众认可
       1.3.3互联网的平民化色彩愈加浓厚,民意的代表性更为广泛
       1.3.4网络民意的作用日益彰显
      
       第2章 网络传播新模式与网络社会
       2.1互联网的选择性交互模式
       2.1.1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2.1.2互联网的文字式选择交互模式
       2.1.3互联网的图解式选择交互模式
       2.2网络社会的到来
       2.2.1网络社会的本质
       2.2.2新兴社会群体——网民
       2.2.3网络改变传统社会人际交往模式
       2.2.4网络重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
       2.2.5网络社会的权力结构
      
       第3章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
       3.1公共领域概念对我国的适用性
       3.1.1“公共领域”的定义及标准
       3.1.2公共领域的两个发生前提我国并不完全具备
       3.1.3适用于中国的对公共领域的温和理解
       3.1.4中国公共领域发育的社会条件
       3.3传统媒体与公共领域
       3.3.1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主要载体
       3.3.2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偏离
       3.4互联网与公共领域
       3.4.1网络传播特性为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
       3.4.2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构建的天然联系
       3.4.3我国网络舆论的实践轨迹
      
       第二部分Web2.0时代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元素
      
       第4章 Web2.0综述
       4.1何为Web2.5
       4.2Web2.0时代的传播实践图景
       4.2.1Web2.0的理论基础
       4.2.2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核心和载体
       4.2.3Web2.0的实践特征
      
       第5章 个人化的传播工具——博客(Blog)
       5.1什么是博客
       5.2博客的互动技术
       5.2.1RSS: 化信息为影响
       5.2.2Trackback
       5.2.3Pingback
       5.3从博客到播客——网络自我表达越来越接近人的表达天赋
       5.3.1播客——音频、视频博客
       5.3.2播客使得人们的自我表达变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5.3.3播客挑战传统大众传媒
       5.4从博客到微博: 更加便捷、即时、交互的民意表达
       5.4.1微博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5.4.2微博的传播特性
       5.4.3微博意见表达的多元化格局
       5.5博客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5.5.1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博客为网络民意表达提供了新渠道
       5.5.2博客模式多维高效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便利
       5.5.3博客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结合,丰富了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和功能
       5.5.4博客空间自愿实名的优势
       5.5.5博客和播客体现了“地球村”口头表达文化的回归
      
       第6章 大众分类的社会书签模式
       6.1何为“社会书签”
       6.2社会书签的大众分类
       6.2.1大众分类的原理
       6.2.2大众分类的价值
       6.2.3分众分类——大众分类的高级阶段
       6.3社会书签的新形式——Digg(掘客)模式
       6.3.1Digg(掘客)模式的创始——digg.com
       6.3.2Digg(掘客)模式的精髓
       6.3.3掘客模式对传统传播模式的革新
       6.3.4进一步商业化——掘客精神期待大众普及
       6.4社会书签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6.4.1社会书签模式为广大网民的集体智慧提供了阵地
       6.4.2社会书签模式提供了意见共享和交流的便捷通道
       6.4.3社会书签的标签云能够客观中立地整合和呈现社会合意
       6.4.4合作过滤模式能够有效过滤重复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提高网络民意的传播效率
      
       第7章 协同创作与共同规范的维客模式
       7.1Wiki概况
       7.1.1什么是Wiki
       7.1.2Wiki精神
       7.1.3Wiki的特点
       7.1.4Wiki的信任风险防范措施
       7.2Wiki的主要应用——维基百科和维基新闻
       7.2.1维基百科
       7.2.2维基新闻
       7.3Wiki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7.3.1Wiki能够在意见形成的过程中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7.3.2意见表达在Wiki的实验——维基社论
      
       第8章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模式
       8.1什么是SNS
       8.2SNS的理论基础
       8.2.1六度分隔理论
       8.2.2弱连接理论
       8.2.3结构洞理论
       8.3网络社交是国内SNS的主要应用
       8.4SNS与网络民意表达
       8.4.1借助SNS建立起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意见的分享与整合
       8.4.2SNS建立的是信任度相对较高的网络,有助于提升网络民意的理性和整合程度
      
       第9章 信息分类聚合的RSS模式
       9.1RSS的兴起
       9.2RSS的特性
       9.3RSS对信息传播的贡献: 受众与媒体双赢
       9.3.1RSS对受众的贡献
       9.3.2RSS对媒体网站的贡献
       9.3.3RSS带来新的推拉结合的传播方式
       9.4RSS与网络民意表达
       9.4.1个人意见借助RSS更容易传播
       9.4.2RSS带来便捷的自我议程设置
       9.4.3RSS分类聚合内容的同时聚合关系,有利于意见的交流整合
      
       第三部分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与回应
      
       第10章 网络民意表达限制综述
       10.1数字鸿沟的现实存在限制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的普遍性
       10.1.1数字鸿沟的定义和本质
       10.1.2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10.1.3对待数字鸿沟的态度
       10.1.4数字鸿沟对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
       10.2匿名引发行为失范,破坏网络民意表达的秩序
       10.2.1匿名性利于自由表达但也会导致网络行为非理性
       10.2.2网络谣言是网络表达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
       10.2.3网络暴力是自由表达权利滥用的集体狂欢
       10.3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妨碍网络民意的扩散和交流
       10.3.1网络传播噪音的内涵与成因
       10.3.2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会降低网络信息的接受质量
       10.3.3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对网络民意表达带来的限制
       10.4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阻碍不同意见的交流
       10.4.1协同过滤使得表达自由失去多元选择的机会
       10.4.2群体极化使得网络民意走向一个个极端的意见群落
       10.5网络霸权的存在威胁话语表达自由
       10.5.1文化霸权
       10.5.2语言的霸权和隔膜
       10.5.3经济霸权
      
       第11章 Web2.0时代得到缓解的限制
       11.1Web2.0降低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民意表达的理性程度
       11.1.1从理论上看互联网的匿名性存在消逝的可能
       11.1.2Web2.0的实践模式降低了网络匿名性
       11.2Web2.0提高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
       11.2.1层创行为与互联网
       11.2.2Web2.0提高了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性
       11.3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将持续缓解网络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限制
       11.3.1媒介素养的内涵
       11.3.2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新内涵——学会成为负责任的传播者
       11.3.3自媒体对公锱铢必较、对私包容大度的伦理标尺
       11.4Web2.0能有效缓解意见过于分散的状态
       11.4.1Web2.0的各种聚合模式有助于用户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11.4.2Web2.0聚合同一主题信息的同时聚合志同道合的人
       11.4.3Web2.0的聚合模式能客观呈现社会合意的形成过程
       11.4.4Web2.0提供了集体智慧产生的各种条件
       11.4.5Web2.0高效便捷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优越条件
      
       第12章 Web2.0时代依然无法逾越的限制
       12.1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
       12.1.1协同过滤现象被Web2.0强化
       12.1.2群体极化现象被Web2.0强化
       12.1.3解决思路: 综合门户与Web2.0网站各司其职
       12.2数字鸿沟
       12.2.1网络民主并不是要以直接民主取代间接民主
       12.2.2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的崛起形成弱势群体的代言机制
       12.2.3社会信息化进程下数字鸿沟现状具备改善的空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