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压缩与叠加: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生产政治”演化的独特路径
作者:
赵杰 著
定价:
22 元
页数:
327页
ISBN:
978-7-309-10253-6/F.2000
字数:
23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通过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生产政治”的演化事实和既有理论我们发现,经典的路径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即使把那些关于制度阶段的现有描述拼接起来,我们仍然不能得出一个清晰而合理的图谱。
       中国的制度变革方式指向一种“例外”和“不寻常”。这种“不寻常”表现为“强制性阶级分工”与“技术分工”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表现为各种制度的“矛盾性共存”。探究后发现,在两种分工间的差异背后隐藏着生产过程和政治过程的内在矛盾与相互关联。我们用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的28个国家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拟合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技术分工”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其他国家存在相似性,但“阶级分工”则因户籍制度的存在而相对固定。在对中国1978年至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数据和体现政治制度特性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明显存在着制度的压缩与叠加,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制度的这种演化方式远远超越了人们所能感知的“中国城市化时间缩短”这一表象,它是制度演化新路径的体现,也是孕育新机制的母体。这些压缩与叠加的动力机制既有意图性的也有非意图性的。政治对人们阶级身份的先赋性规定把生产领域的压缩和叠加扭曲地反映在了政治领域。政治权力对生产组织的统摄和它向生产过程的渗透,交织着生产方式变革对政治权力行使方式的挑战,这三种作用不断显现着生产和政治这两个领域中压缩与叠加之间的互动。
       有许多机制促成了中国独特的城市化道路,它们是:“未曾与过往决裂就拥抱新形态”的“存余改革”方式;改革中权力的“警惕性”;改革中对矛盾的制度性包容;精英通过把自身利益捆绑进既定的权力结构而延续优势地位,以及精英和民众在经济增长议题上的“双层凝聚”等。这些机制为人们提供了洞悉中国城市化特性的钥匙。
       随着城市化的展开和“权力资本矛盾体”的运动,人们已经很难捕捉城市化中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它们被极大地虚化,呈现出无尽的弥散性,变得无形而间接。
       无论是马克思对资本脱离实际价值的警觉,还是波兰尼对“空间商品化”的忧虑,都预示了城市扩张的危机及其带来的制度变革。资本如同血液般渗透在空间生产这一“机体”内,覆盖了它的整个网络、充斥着它的各个环节并不断加速城市的扩张。如亨利·列斐弗尔和戴维·哈维所意识到的,空间生产的兴起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我们把土地生产、工厂生产和空间生产作为刻画中国城市化路径的结构线索时,一种基于生产结构的“压缩”与“政治多态共存”现象就出现了: 在生产领域,农业生产方式尚没有充分进行现代化就成为工业生产的踏脚石,工业生产在全球生产链条上尚处于低端,还没有发展出竞争优势就被“空间生产”所挤压;在政治领域,“工厂政治”压缩“土地政治”,“空间政治”压缩“工厂政治”和“土地政治”,三种政治样态出现了共存和相互叠加。上述过程构成了中国所显现的“充满矛盾的、令人费解的”制度多样性的真正根源。
       为了捕捉“压缩”与“叠加”发生的机制和过程,我们借助权力、资本与土地这三大要素的互动来展示“掌握了这些要素支配权的精英群体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抽象意义上说,正是权力、资本和土地的不同互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政治样态。不仅如此,三者的互动还制约着政治样态“压缩”和“叠加”的发生机制。当面临地缘政治挑战和国际金融资本冲击时,中国所特有的、融合了过往与当下制度的混合结构就表现出了多面性: 警惕性、非均衡性和适应性。政治权力是中国城市化中的主导性因素,它充满警惕性又运行严密。我们用“权力分工理论”和“权力内部生产理论”,来概括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特征。
       城市空间生产的开展给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化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政治权力对空间生产过程的“垄断”既加剧了社会极化,又孕育了政治能力,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整合机会。在空间生产阶段的社会整合中,新加坡提供了较为成功的例子,而英国和美国等资本力量强大的国家则面临着政治向金融资本交权的结构性危机。
       综合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和“生产政治”的动态演化代表了一种独特路径: 基于生产方式的、生产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政治样态的压缩与叠加。经典理论家们或许未曾预料,这种“多政治样态的共存”景象竟会如此发生。实践中,它为民族国家生产政治的演化路径提供了新的样本;理论上,它昭示了以往理论谱系的贫困和局限并带领我们走向新的、可欲的、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理论图谱。
       在中国城市化和“生产政治”的演化中,变革远没有完成,它的“多面相”特征和对矛盾的制度性包容将为国家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
      
      

作者简介


       赵杰,女(1979—)山东济南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化、社会福利、生产政治、精英网络与社会政策。

书摘


       目录
      
       前言
      
       导论 规律与例外
       ——世界城市化中的政治样态演进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
       一、中心问题
       二、问题的由来与概念
       三、演化路径之谜
       第二节 对象与假设
       一、研究对象及其选择
       二、研究时段的选择
       三、命题与假设
       第三节 方法与模型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的构建(三维图的剖面)
       第四节 篇章结构
      
       第一章 大历史的插曲还是规律的失效?
       第一节 理论与异常
       一、已知路径
       二、三大历史阶段
       三、“阶段”与“路径”合流吗?
       第二节 规律还是迷思?
       一、不同的视角
       二、战争激发的变迁?
       第三节 例外:压缩与多态共存
       一、几种“异常”
       二、压缩、共存与多态叠加
       三、“例外”:中国的独特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充满警惕性的政治权力
       ——压缩城市化的内部主导者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生产
       一、表象:权力后果的趋同
       二、差异性后果的出现
       三、历史补偿性机制?
       第二节 权力的伪装
       一、强制资本结合体
       二、权力的多头一体中心化
       三、权力的伪装
       第三节 城市化中政治权力的运行
       一、权力分工理论
       二、权力内部生产理论
       三、权力理论的边界与指向
       四、权力理论的检验与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厂政治压缩土地政治
       第一节 农业生产向工厂生产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强制积累
       二、趋工业化的压缩结构
       三、新生产等级的诞生
       第二节 警惕型改革
       ——权力、资本、土地互动下的第一次政治样态转型
       一、阶层结构的意图性调整
       二、警惕型政治下的改革
       三、 “双层凝聚型”体制
       第三节 打造资本家还是打造资本主义?
       ——追问第一次转型
       一、打造“社会主义资本家”
       二、资本权力矛盾体
       三、双态政治的共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政治压缩工厂政治
       第一节 从工厂生产到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过度积累
       二、“趋空间生产型”压缩
       三、“药方”:城市空间生产
       第二节 从工厂政治到空间政治
       ——政治样态的第二次转型
       一、从经营工厂到经营城市:新商品
       二、从工厂主导到空间主导
       三、权力弥散下的中心化控制
       第三节 遗产与内核
       ——对第二次转型的追问
       一、三态政治的共存
       二、权力资本矛盾体的形变
       三、垄断空间生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政治、工厂政治、空间政治的压缩与叠加
       ——中国独特的城市化经验
       第一节 压缩与叠加的起源与机制
       一、未决裂的革新:压缩与叠加的由来
       二、压缩与叠加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制度演化的粘性与阻滞
       一、政治的粘性:权力与资本的互动
       二、制度的演化与阻滞:阶级结构的力量
       第三节 追求的结果,还是历史的意外?
       一、大国演化的新规律?
       二、开放的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形态变体及其机制
       二、比较与超越——再谈从历史切面到理论谱系
       三、迈向新的政治谱系与政治样态版图
       四、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部分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