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做自己就是最好的:从留学到求职,美国商学院面试官如是说
作者:
小荷 著
定价:
29.80 元
页数:
191页
ISBN:
978-7-309-10807-1/G.1386
字数:
14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在商学院的成长与蜕变
       商学院的谈判课上有一句话我印象极深,“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in life,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大意是:你在生活中不总得到你应得的东西,而只能得到靠自己主动争取来的东西,完全体现了西方要求个体凡事必争的文化。在西方,什么都是可以争取一下的。
      
       留学面试官的经验之谈
       大多数优秀的学生都有“平衡”的特性,他们学习、运动、课外活动、公益表现样样都好,但却反而看不到那个“真实”的人,而面试官更倾向于录取那些有强烈“自我中心”的人,对某—件事持久而专注地追求。事实证明,这样的申请者往往会被多家名校所争取。
      
       那些精英们的全球职业路线图
       在这些全球职业精英中,有的攻下海外名牌硕士,没上一天班,却跨界成为设计师的自由职业者;有的放弃美国工程师的稳定生活,转投全球积极心理学鼻祖,回国引领“幸福学”研究风潮;有的毅然辞去全球500强的光鲜职位,选择古老而又“性感”的猎头领域创业,创造出全国领先的大学生求职平台,等等。这些人恰恰大都是原来世俗意义上的优等生,受了太长时间外在“成功”的绑架,然而终究抵不过日复一日内心的呼唤,纷纷给自己松绑,重新去发现儿时的梦想和喜好,心中的“大卫”渐渐浮出水面。
      
      

作者简介


       小荷,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曾先后供职于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普华永道并购部、瑞士信贷投行等多家知名外企。2007年获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攻读MBA,毕业后供职于科尔尼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任大中华区经理,曾多次担任校园面试官。工作之余,还担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中国区面试官、追梦网(chasedream)海外硕士项目特约申请导师。

书摘


       目录
      
       上篇 在商学院的成长与蜕变
       ●青春期榜样
       ●挑块硬骨头啃——在美国上文学课7
       ●保安处接线员——我曾经最光荣的工作
       ●关于性,关于爱——在文化冲击中找到北
       ●派对无止境
       ●加州研讨会的云游后遗症
       ●谈谈做义工——莫忘初心
       ●浅谈西方之“素质教育”
       ●咱得有点“秋菊精神”(Fighting Spirit)
       ●也说间隔年 (Gap year)
       ●走在务虚与务实之间
       ●来自精灵们的金玉良言
      
       中篇 留学面试官的经验之谈
       ●回首漫漫面试路
       ●过一把校友面试官的瘾
       ●换到桌子另一边
       ●当回业余留学导师
       ●留学申请文书写作小锦囊
       ●说好一件小事
       ●功夫在诗外
       ●决取第一志愿,愿赌服输
       ●发现自己的不平凡
       ●焦虑之后,可否重拾轻松?
       ●通往自由之路
       ●无目的之美
       ●要结果,也要享受过程
      
       下篇 那些精英们的全球职业路线图
       ●发现你的“大卫”,长成你原来的样子
       ●十年没上过一天班的慢生活大玩家
       ●做一个快乐而“性感”的猎头
       ●多角度对待生活:我选择的“Freelance”和“Relocation”
       ●每一天,美一点
       ●致我终将逝去的记者生涯
       ●走在实现财务自由的路上
       ●从电脑工程师到积极心理学达人
       ●在美国读博士:一个人的战争
       ●世界的公民

书评       

从桌子的一边换到另一边
——美国商学院面试官告诉你面试的学问

关春巧

       小荷,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2007年获罗斯基金会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攻读MBA,期间任中国学生俱乐部联席主席。2009年,供职于科尔尼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任大中华区经理;工作之余,担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中国区面试官、追梦网海外硕士项目特约申请导师等。
       近期,她就自己多年来面试留学生的经历、接触到的留学生的求职历程以及自己在美国商学院的留学生活等撰写了《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美国商学院面试官如是说》一书,书中作者十分真诚地向即将要留学或者正在留学的学生们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忠告和经验,相信会使读者有所启发或获益。
       地球都平了,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只是实现个人发展中诸多可替代的一种手段而已。
       小荷说:留学之前先要想好留学是为了什么,不能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不是赶集,不是说你出去得早就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到商学院留学,本来也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出路,如果面前有一份好的工作,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另外,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个逃避工作或一下子可以解决你诸多现实问题的万能药。
       有两个例子非常有说服力。一个国内二流院校的大四商科女生,在中国没有任何工作经历。以目前的水平,她打算去一个美国的二流学校修读会计,然后留在美国工作。于是就放弃了大四找工作的机会,专心去做留学的准备。小荷反问她:一个在中国都找不到好工作的人为什么会觉得在美国的工作会好找呢?一个中国的四大会计事务所都进不了的人为什么觉得到了美国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进那边的四大呢?美国从来不是个慈善基金会,是个真刀真枪的青年战场。
       小荷的建议是好好准备中国的各种面试,如果找到一份相关的好工作,就先干起来。商科强调的是实际经验,等有了一两年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再申请留学也来得及,还说不定能去个更好的学校。加上有了原先的工作经验,在美国找工作也是一个优势,就算找不到,回国也是一个软着陆。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某二类本科院校商科毕业的一名女学生,通过自费到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攻读政策分析硕士。但这个专业其实主要是为美国各种政府机构和非赢利性机构输出人才的,所以对她这样的国际学生来说,找份相关的实习非常之难。小荷问她当年为什么会来读这个学位,她的回答和许多留学生一般无二,“因为毕业找不到特别心仪的工作,所以父母觉得有机会就还是出国深造的好,既然没有条件申请美国特别好的商学院,那我就找别的捷径。公共政策学院不计较学生的工作经验,也不计较本科专业,我觉得很合适。而且运气很好,申到了芝大这样的名校,我自然就来了。”说实在的,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事。所谓要求低,容易进的学院就一定有你要付出的代价。
       “送出去”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在如今东西方资源差距不那么悬殊的今天,我们应该想想种子与土壤间的关系。过去,一颗种子也许在西方更有养分的土壤中会成长得更好,而现在,在土壤品质差距缩小的情况下,种子本身会不会是一个大问题?好的种子也许在适宜的东方土壤中最终会成长得更得意、更茁壮。
      
       写文章贵在“形散神不散”。在写留学申请文书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所谓的“神”,就是让你的读者(学校的录取委员会)了解你这个人的种种特性和不平凡之处。
      
       留学申请文书的撰写是十分重要的,可能关系到申请的成败。小荷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帮别人修改文书的经历,总结申请文书常见的几大通病:
       1. 不充分交代清楚时空背景(context),默认老外读者像中国人一样了解我们的国情。有许多申请者在文书里写国企改制,父母4050下岗工程等等,要知道老外不是天天看《人民日报》的,他们对于我们写的很多名词都不知所云。心理学上说,只有先熟悉,才能建立认同感。背景的充分交代特别重要。比如同样是高考这件事,连老外都可能知道中国高考的难度和严酷性,但也许你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也许你当时面临父母离异,总之你的难度和大众并不一样。如果你要取材这件事,你就要把你面临的难题一一写出来,好让别人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件事对你非凡的意义。
       2. 太多无关信息杂质。这些年来,学生们最大的抱怨是关于“字数限制太紧,我砍不了”的超字问题。这几年来外国学校申请文书的字数一直在逐年缩减,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对于许多抱怨字数不够的学生,究其实质还是没有好好从读者的角度想过。对于一个主要以去了解这个故事背景,评判难度,以及个人体现特性品质为目的的面试官来说,许多内容都是杂质。而且杂质多了,反而看不真切此人原貌。大多数中国学生不理解简短而集中发力的好处。其实一样的故事,写得到位,二百字的效果比四百字更震撼。
       3. 太过抽象,不够具体。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一开始写英文文书都会遇上的问题。许多学生现在有个误解,认为西方文书的具体就是指多多量化,所以他们现在会把自己的排名、成绩、取得奖励都变成一个量化的指标。但是关键的问题不是让大家都一定去用数字,毕竟很多故事并不能以数字去硬性评估。比如在写商学院的文书时,许多人都会提到自己的“沟通能力”很强,但看得多了,就知道这“沟通能力”是个太抽象的词。而有的学生就会说自己的沟通能力是强在“倾听力”上,他有若干方法去聆听许多不同部门的意见。所以,凡是能落在小点上的作者都不是因为他们格局不够大,反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深刻而细致地反省过自己的所长所短,所以这样的小故事“压强”特别大。
       4. 语言再平凡一点,句子再短一些。这一点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外国人写的文章很简明,但是观点突出,结构流畅。而且一般来说,越平凡越短的字句越有力量,越能体现真情实感。在写作中一直要保持读者意识这个清醒的头脑。相对来说,比较文书也不妨写成“小说”范儿,这并不是说要增加抒情、景物描写、无关情节或人物等,而是说从气质上让读者觉得不是在读一个商务评论,而是在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用平凡的语言和短小的句子。
       我们中文里说写文章贵在“形散神不散”。在写这类留学申请文书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所谓的“神”就是让你的读者(学校的录取委员会)了解你这个人的种种特性和不平凡之处。目的是为了让那个“他”(读者)懂这个“你”(自己),与这两者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或斟酌或舍弃,不是吗?
       面试官不需要寻找一个完美的人选,他们要找的是一个能真实对待自己,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明确认知劣势,又正在试图改进的人。
      
      
       国外大学的面试究竟要面什么?小荷在书中提到了五大能力:
       • 领导潜力 (Leadership potential)
       • 为人成熟度 (Maturity)
       • 学习好奇心 (Curiosity)
       • 个人目标 (Personal goals)
       • 与学校的契合度 (Fit with the school)
       她讲到自己在最开始做面试官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困惑。面试第一个申请者时没有多大感觉,许多标准问题明显都是准备过的,面试者背得滚瓜烂熟,而她也只能凭着个人喜好在学校契合度上拉开差距。后来面得多了,就觉得人与人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同样是说领导力的故事,有的人就是可以以小见大,入木三分;同样是讲个人目标,有的人就是能说的自然可行,水到渠成。相比之下,有的人就显得生硬牵强,缺少真心体验。
       如果要说出一些这类行为面试的技巧,无他,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认知水平(Self-awareness)。千百年前,苏格拉底写的神谕古训“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永不过时。面试官不需要寻找一个完美的人选,他们要找的是一个能真实对待自己,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明确认知劣势,又正在试图改进的人。最遗憾的有两类人,一是不知道自己,以致用错自己优势的人;二是对自己弱点不以为意的人。前者会糊涂地糟蹋自己,后者会骄傲地放纵自己。
       作为面试官,小荷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观察与读者进行分享,可能对任何一种面试都会是有启发的。
       首先,冷静的人最容易受青睐。从头至尾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态度会使面试者显得特别突出,哪怕没有解对题,面试官都很难不对你留下深刻印象。小荷讲到自己曾一前一后面过两名差不多资质的面试者,都是名校毕业生。面对同一道挺冷门的题,前一位男生听完题后就显出了心理溃败的迹象,整张脸迅速变红。然后盯着一张白纸,花了很久时间,额头上的汗一滴一滴往下流。后一位男生听完了同样的题之后,明显也有难色,但极有风度,谈笑风生,一边写下他的初步想法,一边就说了出来,全程没有冷场。虽然他的方案走错了方向,但他的沟通技巧非常到位。在任何时候保持冷静自信,是需要后天训练的。这些东西是课堂上学不来的。
       其次,要能讨喜。这件事我和同事私下讨论过很多次,英文里也有个词叫(likeable),是非常关键的。面试官也大多会受感性驱使招下他最喜欢的面试者。而最喜欢的面试者不一定是那个背景最完美,答题最准确的人。有许多人会讲通常面试前十秒会有决定权,就是因为我们人的机体反应,感性快于理性。当然,讨喜也是有方法的。除了最基本的看着精神,仪态舒服外,快速研究面试官的类型也很有用。有很多有心的面试者会事先好好看一下(如有资料提供的话)或调查一下面试官的背景,在一上来自我介绍的时候尽量说出一些共同点以引起共鸣。另外,讨喜的关键也来源于善于倾听和观察,及时发现面试官的走向。
       最后就是主动。大多数情况下,面试者的心理预设状态是被动的,因为是被邀请来答题,所以一般的模式是面试官问,面试者答。而总有一部分面试者带有强大的气场,化整场的被动为主动。英文里,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drive(驱动力),面试时,面试官往往也最喜欢有自我驱动力的面试者。但是主动的度需要把握好,一但过了头就成了另一种过分炫耀(show-off)或太有进攻性(aggressive)的面试者。
       不可否认的是,面试总归是一场遗憾的艺术,有许多不受个人掌控的因素。很多时候,你被选中了,可能是因为你的对手太弱了,可能你正好某个特征受到面试官个人喜爱,可能是信息不对称的时机等等原因。既然局势不受你完全掌握,只能力求每场好好配合表演,有颗平常心,做个尽职的人生参与者。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