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近代国学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李成军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246页
ISBN:
978-7-309-10703-6/Z.72
字数:
21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甲午战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国家生存状况日趋恶化,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遭到的批判越发激烈,儒学制度设施遭到的破坏也更加严重。面对传统文化不断遭到批判与破坏的现实,甲午战后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了数次倡导国学教育以守护或保存传统文化的高潮。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梳理近代国学教育思想发展的著作。本书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为视角,对近代国学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各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国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内在关联;考察近代各阶段国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理清其发展线索;还原近代国学教育思想应对现代化问题的内在逻辑,揭示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剖析近代国学教育发展的思想动因,为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李成军,男,汉族,1975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博士,副教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院长助理(挂职),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及旅游职业教育。
       1996年毕业于湘南学院中文系,于一乡村中学任教,后攻读研究生,于杭州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已在《中州学刊》、《中国教育学刊》、《黑龙江高教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一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等厅局级项目十余项。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写作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界说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内容概要
      
       第二章 儒学认同的危机与守护:清末国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儒学命运的历史转折
       一、古代社会之儒学
       二、儒学命运的近代转变
       三、保存国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官方学校国学教育思想
       一、新学堂中国学教育的探索
       二、学校国学课程制度的建立
       三、小结
       第三节 民间国粹派国学教育思想
       一、民间国粹派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国粹派国学教育实践及其思想
       三、小结
      
       第三章 儒学制度设施的破坏与重建:民国初年国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意识形态破旧未立新
       一、儒学意识形态制度相继废弃
       二、民主与自由观念立足未稳
       第二节 袁世凯恢复国学教育制度的尝试
       一、恢复学校国学教育制度的尝试
       二、恢复尊孔制度设施的尝试
       三、小结
       第三节 孔教会倡导孔教的国学教育思想
       一、孔教会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孔教会国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三、小结
      
       第四章 儒学合法性的解构与重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一、知识界之权势转移
       二、儒学合法性的解构
       第二节 胡适整理国故国学教育思想
       一、胡适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胡适国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三、小结
       第三节 学衡派人文主义国学教育思想
       一、学衡派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学衡派国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三、小结
      
       第五章 儒学意识形态的瓦解与重建: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意识形态开新除旧
       一、科学思想意识形态地位之形成
       二、儒学意识形态的清除
       第二节 梁漱溟重建儒家伦理的国学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梁漱溟国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三、小结
      
       第六章 儒学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应对: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梁启超清末国学教育思想
       一、固本
       二、立志、存养
       三、省克
       第三节 梁启超民国初年国学教育思想
       一、国学教育的背景:社会信条的崩溃
       二、国学教育的依据:国性论
       三、国学教育的内容:儒学
       第四节 梁启超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教育思想
       一、现代化视角中的儒家德性学问
       二、国学治学思想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