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性别·城市·异邦——文学主题的跨文化阐释
作者:
陈晓兰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237页
ISBN:
978-7-309-10335-9/I.816
字数:
20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世界文学中共同的文学主题来源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地理环境、宗教、基本价值观、语言等的差异导致了这些主题千差万别的文学阐释。文学阅读或曰批评,跨越国族、语言、性别、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对于共同的主题予以比较或对照性的阐释,不是为了夸大差异和误解,而是为了寻求跨文化的相通和理解的可能性。
       本书所选的论文主要围绕性别、城市/乡村、异类/异邦想象几个主题展开,这些主题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对于今天而言,更是无法回避的人生/社会命题。同时,文学与权力、权力与性别、性别与种族,身体与城市、城市与乡村、自我与异类、正常与反常、我族与异邦,这些主题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作者简介


       陈晓兰,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城市文化与文学、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性别与文学。出版专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1999),《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2006),《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2012);主编:《外国女性文学教程》(2011),《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2012)、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诗与思》(2007)、《经典与理论》(2009),参编王晓明主编《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2010)、周乐诗主编《女性学教程》(2005)。

书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终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从动议编辑这套文库到如今变成现实,其中真是颇多可感怀之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中生代”比较文学学人一次小小的集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们献给自己师长们一份迟交的作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又是我们给各位同仁,乃至更年轻同行们发出的对话与批评的邀请。
       多年的酝酿筹划、多年的协同努力,使我们逐步将自己的工作与更深远而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联系了起来,并开始慢慢融入其中。作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新一代”比较文学学人,我们深深知道,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无不受惠于祖国的开放改革,受惠于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受惠于同辈间的切磋琢磨。我们是这十五年、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段文化积淀的受益者,也是一批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无比幸运的历史见证者。我们也许注定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但我们却也应是承先启后的“桥梁”,必须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而这里记录的正是我们探索行进的脚印,也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一点微末的贡献。
       百年中国文学“走向(进)世界”的历程,给了我们思考过去、筹划未来的“底气”;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准备了难能可贵的学术资源和不可或缺的学科建制。我们将这套丛书命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以之与我们所属的学科名称相呼应,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 打破界限,超越学科、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乃是我们比较文学学人的使命乃至宿命。是的,我们无疑拥有不同的学术爱好、志趣和观点,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我们必须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域,面对并尝试回答我们所浸润其中的文学与文化问题。
       “德不孤,必有邻。”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身处富于活力和学术追求的知识与精神共同体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也得到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及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们要送上我们衷心的谢意。
       同样值得高兴的是,与这套“文库”相呼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系列”等姊妹项目也已次第启动。
       在“文库”陆续面世的这个特殊时刻,先贤们的声音似乎又一次在我们的耳畔响起。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陈寅恪先生则说,华夏文化的崛起须“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出,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响应先贤的号召,集结这套文库,仅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这“取今复古”、“扩大恢张”的行列中,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希望我们会有继续编辑以后各辑的荣幸。
       是所望也,谨为序。
      
       编者
       2013年5月初稿
       2014年4月修订
      
       目录
      
       自序:我与比较文学
      
       上编 性别与文学
       女性“经验的权威”
       ——女性主义批评与经典重读
       艺术、性别与权力
       ——为耶利内克辩护
       性别、种族与战争
       ——克里斯塔·沃尔夫《卡珊德拉》、《美狄亚: 声音》
       广告与被消费的女性身体
      
       中编 城市、生态与文学
       城市与乡村、自然
       ——以《荷马史诗》、《诗经》、汉赋为例
       处身于城市迷宫
       ——19世纪欧洲小说城市想象的神话与宗教之维
       “到达大都市”
       ——英美文学城市主题研究关键词
       狄更斯:从孩子的视角看城市
       生态、空间与叙事
       ——左拉小说与巴黎再现
       绿色研究:为自然代言
       ——阅读劳伦斯·库柏《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
      
       下编 关于“他异”的想象
       原始与现代:上海的双重面貌
       ——20世纪中西作家对上海的不同表现
       一面扭曲的镜子:透过身体看中国
       ——关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现代中国“疯狂”观念的衍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狂人与疯子
       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
       “两个苏联”
       ——20世纪30年代旅苏游记中的苏联
       当代中国的西方幻象
       ——20世纪80—90年代海外游记中的西方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