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上海佛教碑刻资料集
作者:
潘明权 柴志光 编
定价:
80 元
页数:
669页
ISBN:
978-7-309-10228-4/K.461
字数:
55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丛书总序
      
       张继禹
      
       石刻是历史上仅次于结绳、刻木的一种纪事方式,有说它甚至曾先于刻木。最早记录的是石刻符号,是图画,还是文字,已不重要。无论摩崖、石阙,还是以后的造像题记、墓铭,真正的碑记,但纪事之材料为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过殷商时期石刻上两行文字和石制乐器石编磬上的文字,以及春秋时期的“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纪事文字。作为以后意义上的碑记,现存实物最早的是东汉永建三年(128)的《王孝渊墓铭》。
       三国两晋之后,寺观建筑兴起,在寺观中所立纪念性、记事性的石碑,也开始受到较普遍的重视,其内容除了记载本寺观的创立、重修、迁建外,特别重视朝廷赐额和朝廷或官府有关于本寺观的重要敕令、文告、谕禁,以及修建、缮田的信众功德碑。而作为庙祀碑,相传我国最早的名碑是刻立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的《西岳华山庙碑》,较早的有晋太康十年(289)《齐太公吕望表碑》和东魏武定八年(550)《太公庙碑》。
       而现存佛教寺院石碑,早期的有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的《晖福寺碑》和东魏天平二年(535)《嵩阳寺碑》。道观石碑中唐代武则天时长安四年(704)《大周长安周玄度等斋醮记碑》、景云二年(711)《吕皓仙等斋醮记碑》和天宝三年(744)的《嵩阳观碑》等都是现存著名的道教早期碑刻,而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御书瘦金体《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也更以其书法艺术流传于世。佛教四大名山和各大丛林、道教各处洞天福地无不以其历史悠久和宗教地位崇尊,并且集历朝历代文章大家、书法圣手碑刻之大成。
       古代碑刻不仅有其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古时必有大事方勒之以石。因此,其文献价值、档案价值更是特别重要和珍贵,因之保存下来的文献数量之广、内容之丰富、史实之相对可靠(至少在其所记录历史事件之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姑且不论其观点和立场),历来为后人所重视。因此各朝各代各地方志书都将本地重要的碑刻收录在内,其中相当部分就是宗教的碑刻。
       研究宗教历史和了解宗教传统,从碑刻中着手,是极受古代史家和宗教内部重视的。寺观碑记中,反映了大量历代宗教管理制度、宗教传承、佛道教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宗教教派的形成和绵延的脉络,寺观与信徒的相互关系,宗教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相互依存等。
       现代专家学者也常从佛道教的碑刻中研究宗教的历史和宗教的演变发展轨迹。遗憾的是,佛道教界内部,尚乏人真正重视并动手做这方面的工作。据我所知,在全国范围,也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 把整个地区的宗教碑刻收集整理出来。且不说其收集碑刻的难度和艰苦,不能缺字,不能错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减一字。这也是至今少人愿意去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原因。
       现在上海潘明权、柴志光先生,一位是资深的宗教部门干部,一位是专业的档案和地方志专家,花了多年的心血,把上海的佛教和道教庞大数量的碑刻,汇集整理出版,其艰难可想而知,幸好有若干寺观的法师和道长尊重他们的成果,有关区县的博物馆知道此事的艰辛,支持他们的工作,使这两本书得以陆续完成,为各地专门整理宗教资料的基础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为我们佛道教界积累资料和深入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我以为,对于佛道教事业而言,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与潘明权先生相识多年,有幸看过他的不少佛道教方面的著作,也为他的书写过序。我愿为他们,也为各地今后愿意继续从事研究和介绍宗教事业作出贡献的朋友们加一加油、鼓一鼓掌。
       是为序。
      
       2013年5月20日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秘书长)

作者简介


       潘明权,1947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财经大学讲师、副处长,1989年起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原上海市宗教事务局)佛道教工作处、研究室、政策法规处工作,曾任政策法规处处长。现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著有《上海佛教寺院纵横谈》《上海佛寺道观》《上海佛教碑刻文献集》(与柴志光合作)《世界佛教邮票欣赏》《道教邮票欣赏》《基督教邮票欣赏》《伊斯兰教邮票欣赏》《各国宗教邮票欣赏》《佛经故事》《上海佛寺道观楹联对联集》《走近佛教高僧大德》《走进佛教文化》等书。
      
       柴志光, 1961年生于上海,图书馆馆员、档案馆馆员,曾任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副馆长,现任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书记、副主任,浦东新区政协常委。编辑出版著作有《浦东碑刻资料选辑》(副主编)《上海佛教碑刻文献集》(合编)《浦东石建筑踏访记》《浦东古旧书经眼录》《浦东名人书简百通》《上海浦东民间收藏》《浦东进士举人名录》,合编著作近十种,发表各类论文五十多篇。
      

书摘


       《上海佛教碑刻资料集》序
      
       学诚
      
       上海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上海最早的寺院是龙华寺和静安寺,都始建于三国时代。自南北朝起,很多寺院都陆续修建起来,现在重新恢复的上海吴兴禅寺、南翔寺、菩提禅寺,就是创立于梁天监年间的古刹。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佛教寺院的历史更替也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的阶段。佛教好多曾经兴盛过的寺院,都已经湮灭殆尽,要想了解这些寺院的历史,大多只能依据流传至今的石碑或志书上保存的碑记,不过从中我们仍能够多少描摹出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了解绵延流传的佛教传统,读懂历代称颂、精戒造诣的大德高僧,体验历经沧桑的佛教历史。
       本书收录的碑刻,除个别是南北朝、唐和五代的外,基本都始于宋代。有些碑记已难以严格区分是完全属于佛教还是道教,抑或民间祭祀。从历史的过程来说,一个地方属于寺院、道观还是民间祭祀的祀庙,只能根据其在某一时期是由佛教僧人还是道教道士管理来判断。然而,这一类的变动太多、太频繁了,至少在上海和江浙地区是如此。也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了解到历史的多样、丰富,感受到宗教在演变、交汇与绵延中的精彩纷呈。
       本书收集的碑记约600篇,几乎有碑必录。编者用了不少工夫,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口舌,翻阅了不少资料书籍。在寺院中,在石碑前,面对那些由于人为或是自然的原因而湮漫不清的碑文,编者克服了各种困难,坐不下、看不清、抄不了……在天气、时间、光线都难全的条件下,一笔一笔辨认字迹,其中的辛苦难以尽述。
       这些碑记是记录上海佛教发展轨迹的珍贵资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信息。翻阅此书,龙华寺、静安寺、南翔寺、西林禅寺等古寺院,其创始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其兴盛与衰亡的历史演变、其历代历朝的管理制度、其来自十方用之十方的经济运作、其依靠助缘募集的创业、修建、重修等过程皆历历在目。在这些碑记文献中,有许多篇涉及古代宗教寺额制度、僧道官制度和关于寺庙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所有记载寺庙沿革的碑记,几乎都会称颂佛祖的恩德和信徒的贡献,即是平常所说的“功德”。寺庙的一切经济来源,包括重建、重修寺庙,捐缮田、义田的经费,都是来自十方信众。信众之所以愿意解囊捐赠,主要并不在寺庙本身有多大的地位和名气,而是在于对佛菩萨加持感应的真诚信心和对前代佛、道大德的虔诚敬仰。
       这些碑刻资料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上海佛教发展、寺庙建设、人事关系和人文景观的宝贵信息,其中还不乏一些名家作品,如大家熟知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等名家书写或撰写的碑文。显而易见,这些史料不仅对上海寺庙的发展和沿革的研究十分珍贵和重要,而且也是研究上海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人文、建筑、艺术,以及历代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现在许多寺院开始重视佛教文化,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改善佛教的形象,扩大佛教文化的外延,加深佛教文化的内涵。本书的出版,相信对于佛教寺院的文化建设一定有所帮助。一些寺院若能以此书结缘赠送给有一定文化的佛教信众、有关研究单位和宗教文化爱好者,以飨众好,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大功德!
       寺院的这些石碑和碑文不仅有历史价值,有些还有很重要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应当妥善保护好,避免继续破坏受损。有可能的话,可以把与自己寺院有关的佚碑根据原碑文聘请名家书写,请能工巧匠镌刻成碑,这不仅是一种缅怀前人先贤的功德碑,同时也为寺院留下一点文化景观,提高寺观的佛教文化层次。
       在深层佛教文化建设上,我们需要想得更远一些,看得更深一些,做得更踏实一些,上海的佛教事业是大有作为的。除了在弘扬寺院本身的文化内涵之外,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佛教资料收集整理,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本书编者之一潘明权先生在1991年和明旸真禅法师到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时,我与他初次见面,相识20多年。作为一个在宗教部门工作的干部,能虔心学习佛道教文化,热心收集整理最基础和原始的宗教资料而不求报酬,令人钦佩。我看过他《上海佛教寺院纵横谈》(赵朴老题书名)《世界佛教邮票欣赏》(一诚长老题书名)《上海佛教寺道观楹联对联》和新出版的《走近佛教大德高僧》,感受到他与佛教界法师们之间的因缘和情谊。他为佛教所做的事,是值得赞叹的。
      
       2013年4月于北京市龙泉寺
       (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市广化寺、北京市龙泉寺住持)题词(上海静安寺住持慧明法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