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人际交往读本
作者:
夏德元 编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133页
ISBN:
978-7-309-10779-1/C.285
字数:
10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总序
      
       城市,无疑将主导未来主流的人类生活。中国作为全球化生产网络和城市网络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构建者之一,能否站在城市和区域发展、全球产业变革以及21世纪以来新的工业革命浪潮等角度,来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上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之一,理当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理性的思考。
       观照现实,作为城市最核心要素之一的人口,其比例构成在上海近年来已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上海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融入上海、认同上海,对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人口素质和综合实力,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发〔2006〕2号)精神,按照《上海市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沪学习促进委〔2011〕1号)、《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要求,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妇联牵头,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实施,成立了“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围绕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了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合作的培训机制,并整合各级教育培训资源,初步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市的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服务平台,开发出一批适合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发挥互联网、媒体的宣传优势,及时发布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各类培训信息,多渠道宣传有关政策,动员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为他们融入上海城市生活、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岗位能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教育服务。从社会建设而言,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是推动社会源头建设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推进社会建设,激发社会正能量。
       作为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项目组成部分的系列读本,也承担着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适用范围广的阅读书籍的重要任务。在总结过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专家研讨,我们不仅精心组织策划了十个方面的读本主题,分别是城市文明、法律常识、职业道德、交通安全、食品卫生、信息技术、人际交往、环境保护、身心健康、家庭教育,还根据不同的主题,规划了活泼多样的版式以及便携的小开本设计。我们希望通过这十个主题的教育培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去农化”、“市民化”、“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更加系统、有益的知识。同时,读本结合课程视频、微课程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也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吸引力。
         
       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6月

作者简介

书摘


       前言: 健全的人格是正常交往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从诸多生活习惯中总结出一些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并发表新著《长寿工程》。该书列出了“长寿关键要素排行榜”。其中,第一名竟是“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乎想象。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 名男性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又称人际交往,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里的人,则应是正常的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所谓健全人格,即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根据专家的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但是又不全受它限定,而是指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第二,是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第三,是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格健全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第四,是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协调统一。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不足,而当人格不健全时,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仅自身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所以说健康的人格是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
         当然,我们并非生来就人格完美,或者注定一辈子人格失调。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强健的心灵,我们都可以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根据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和无数人的生活实践探索,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以下的途径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
         第一,是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我们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在寂寞地独处,还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只要留心,我们会慢慢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会因高估或低估自己而痛苦。我们的人格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因此我们要注意优胜劣汰,也就是要不断加强我们优秀的一面,比如正直,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等,克服劣质的一面,如自卑,虚荣,悲观,怨天尤人等。
         第二,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荣格也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事实上,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如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要学会理性思维,防止“过犹不及”。 凡事都有“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说来,应该是: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等等。
         第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社会生活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还是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实践。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例如个人有刷牙、梳头、洗手、勤换衣服、常剪指甲等习惯,就反映了他具有“爱清洁”这一人格特质。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无数良好的小事可“聚沙成塔”,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
         第四,是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全的人格是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反过来,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人格又能得到提高和改善。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全的人格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要想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有显著的关联。
         第六,是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包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等;要学会通过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当下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存在大量人格不成熟、不独立和不健康的现象。这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带来很大的困扰。 
         许多中国人喜欢干两件事,一是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而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包括对别人的所谓“好”和“关爱”等等),其实质是期许得到相应的回馈;二是忽略社会的公共性而使公共领域无人关心。可以说,这些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要用产量有限的粮食供养众多的人口,其分配自然而然成为重要问题。如此一来,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划分就必须非常精细,这从各种内亲外亲的称谓即可看出。本质上,处理对自然的开拓能力与处理对人的开拓能力诞生了理性意识能力与情感反应能力,由于资源有限而匮乏,中国人形成了情感反应能力有余而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的人格特征,或者说国民性。
         网上流传一篇署名“子牛”的文章认为,“引发关系痛苦的原因”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说得颇有道理。文章说,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就会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俎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迫使儿女要么选择孝道而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要么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要么左右为难,始终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大约是遭受了无数因为不懂而生出的嗔怪与白眼吧。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信念系统自然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千差万别。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就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
         之所以会如此,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就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疼,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缺乏界限感,也是人格整体上不成熟、不健全、不独立的表现。
       本书从人的社会属性和交往天性出发,参考借鉴了数十种图书、学术论文和大量的网络文献(主要参考书目附于书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进一步研读),针对本书的特殊读者对象,简要介绍了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总体特征、现代西方人际关系的智慧、基于缘分文化的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规范、人际交往的艺术、人际交往陷阱与防范和影响交往的人格障碍及其矫正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希望对各位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有所启迪,有所助益。
      
      
       目录
      
       前言:健全的人格是正常交往的基础
      
       第一章 社会交往是人的天性
       一、人是政治的动物
       二、社会认同与归属感
       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
       一、人际交往的合力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互补功能
       三、人际交往的激励功能
       四、人际交往的感情联络功能
       五、人际交往的信息交换与经验分享功能
      
       第三章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一、情理合一的社会
       二、面子观念与潜规则
      
       第四章 现代西方人际关系的智慧
       一、人性的弱点与快乐的秘诀
       二、公共关系与关系管理
      
       第五章 人际交往的类型
       一、社会关系的类型
       二、缘分文化与人际交往
      
       第六章 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人际交往的伦理规范:诚实、守信
       二、人际交往的经济原则:平等、互利
       三、人际交往的法律准则:公平、正义
       四、人际交往的文化信条:尊重、宽容
      
       第七章 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一、亲缘交往的礼仪规范
       二、地缘交往的礼仪规范
       三、业缘交往的礼仪规范
       四、神缘交往的礼仪规范
       五、泛缘交往的礼仪规范
      
       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重视第一印象
       二、讲究语言艺术
       三、善用体态语言
       四、把握人际交往的节奏
       五、千万不要去惊动别人的幸福
      
       第九章 人际交往陷阱与防范
       一、远离路边骗局
       二、小心招工陷阱
       三、切勿加入传销
       四、识别电信诈骗
      
       第十章 影响交往的人格障碍及其矫正
       一、人格缺陷与交往障碍
       二、引起交往障碍的人格缺陷
       三、人格缺陷的矫正
       四、社交恐惧的自我调适
      
       主要参考书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