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她们
作者:
林贤治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217页
ISBN:
978-7-309-10812-5/I.849
字数:
11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编后记
      
       所写关于著名女性的文字,积存下来居然可以凑成一个集子,这是始料未及的。好像是歌德说的,“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飞升”;我虽然未至确信,但想以女性天性的柔弱,而具有乃至超越男性的胆魄、智慧、意志力,实在是很可赞美的。
       这里的女性,大多来自西方国家,而且都生活在近现代。其中有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权力与自由相联系,在历史多幕剧中完成了各自担当的角色。惟有一位女性,在个人情感的纠缠中挣扎,犹如背景音乐中一个悄然脱落的音符。
       女革命家特别令我敬佩。在旧制度面前,她们的反抗明确、激烈而彻底。秋瑾和米雪尔与其说是危难时刻考验了她们,毋宁说是她们给自己制造了危难时刻。卢森堡将近有一半时间在牢狱中度过。她的著作内涵丰富,有一种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显然同她身为女性有关。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拙于理性思考,其实是不确的。就说薇依和阿伦特,论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都远出于许多伟大的男性著作家之上。不妨拿同出巴黎高师的薇依和萨特相比,萨特的存在哲学,一样蕴藏在薇依带点神学意味的著作中,而薇依的丰饶的诗性是萨特所没有的。两人对哲学的履践一样令人起敬,惟薇依的人生实践,严格到近于自虐;萨特的实践则是通向外部,通向集体活动和社会运动,更着意于时代的风向,乃至一度走到斯大林主义者的边缘。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关于革命与共和等等的论述,明显地融入了她的人生经验和内心体验,是一般学者所没有的。
       爱与死,据说是现代艺术的基本主题,到了珂勒惠支手里,却成了藉以保护穷人、妇女和儿童的武器。另一位德国女性不同,里芬施塔尔拿艺术同魔鬼做交易,建立起一种“法西斯美学”,至今一些意识形态国家的宣传仍然有她的遗响。这里的反差是极大的。
       同为俄罗斯妇女,对于身处逆境的态度,茨维塔耶娃同曼德施塔姆夫人很不相同。一个因绝望而自杀,一个则说是没有希望仍然希望,坚持活下来,终至于见证一个反自由反人民的庞大政体的沦亡。赫塔·米勒是一只孤鸟,在黑暗和沉默里飞行,即使远离祖国,依然不改变原来的文学方向:反抗专制和追求自由。
       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就因为她们太局限于争取妇女自身的权利的斗争。我始终觉得,女权问题是同人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何况,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人权状况依旧严峻。于是这个问题,连同形象,也就在我的笔下经意和不经意地滑过去了。
       2014年5月2日

作者简介


       林贤治 著名作家,学者。著有《五四之魂》《人间鲁迅》《中国新诗五十年》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林贤治坚持平民主义立场,立足当下而取道迂远,笔涉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和文学,行走于边缘地带。他习惯于使用随笔,据说因为文体自由,宜于思想的发挥,便于释愤抒情。他对语言的质地十分讲究,凝炼、锋利、柔韧,作品糅合了政论、史著、杂感与诗的特点,富于理想主义、道义感、介入的激情,表现为一种深沉而激越的风格。

书摘


       目 录
      
       米雪尔:比男人伟大
       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
       “嗜血的红色罗莎”
       沉思与反抗
       旷代的忧伤
       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
       赫塔·米勒:带手绢的作家
       见证:一个人的斗争史
       墓地的红草莓
      
       最后的迷失
       秋风秋雨愁煞人
      
       编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