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乡土三亚
作者:
陆丹 主编 沈关宝 副主编
定价:
68 元
页数:
469页
ISBN:
978-7-309-11004-3/F.2083
字数:
46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2011年年末,海南省社科联与三亚学院联手建立海南岛屿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作为首席专家,我在基地的揭牌仪式上表示,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岛内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做一次地毯式的普查。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论文集,可以说是基地研究的初步成果。
       论文集的出版以及“乡土三亚”的书名都是由陆丹博士先提出来的。说实话,最初我对他的建议颇为犹豫。原因之一是目前的调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只能算作“浅尝”,距离预定的目标还很遥远。其次,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费孝通先生曾以“乡土中国”为名,写了一本几十年来始终畅销的书。“乡土三亚”虽然将地理范围缩小了,但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且,凡知道我是费先生学生的人,更会有这样的联想。
       尽管有上述顾虑,我还是采纳了陆博士的提议。原因也有两个:其一,忆及当年费先生对我做学问的指导中,有三点是他特别强调的:富民、求真和快捷。费先生曾说过,让中国的老百姓富裕起来是做学问的目标,而求真务实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前提,这两条一定要坚持。同时,由于现代化变迁加速,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快出成果,不够精细可以再加工,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其二,我非常赞同陆博士在校内倡导的实证研究取向。三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拥有了2万名本科生和一座美丽的校园。作为学校的主政者,陆博士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的教学必须以科研为基础,无论公办抑或民办,衡量一个高校最主要标准是其学术水平。故他不仅在办学初期就注重科研,而且要求师生走向田野,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撷取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基地的建立与陆博士的这一倡导密不可分。
       本书选取的论文大多体现从实求知的取向,作者们深入田野,努力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分析现实。尽管有些论文还显得粗疏稚嫩,但它们所展示的无疑是三亚和海南居民社会生活的画卷,其中还透出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正是在这一点上,“乡土三亚”还是比较切题的。
       从海南原住民黎族来看,他们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因此,在他们眼中的海南历史,如同荷马史诗一般,是那些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在现有考古证据不足、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收集尚存于这个岛屿上的文化信息,进而以大量地方性知识的综合去展示真实的历史。这或许既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而且也符合变“宏大”为“碎片”的叙事趋势。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包罗万象,故论文的涉及面很广。然而,一本论文集总得讲一点条理和结构,所以我勉为其难地将40余篇论文分为“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和“旅游经济”三大块。但对于基地的研究而言,并没有学科之分,只有视角不同。这里还应当说明的是,有些论文因作者的需要曾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但这次入选后都做了或大或小的修改。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从纷繁的日常生活描述中发现海南社会和文化的两个显著特点,即原生性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与具有共生意识的“合亩”文化。
       00乡土三亚序00所谓原生性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简单地说是指这里的岛屿社会并没有形成完全对立的城乡二元结构。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的城乡分割和对立由来已久,并且曾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个问题在海南和三亚并不严重。20世纪50年代的户籍分设,虽对城乡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但从整体来看,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把社会身份附着在户籍上。对三亚几个村子的调查资料显示,人们甚至不考虑城乡之间的职业差异,而只是居住地的不同而已。这种原生性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将对未来社会公共产品的普惠、合理分配产生重要作用。
       而“合亩”文化起源于海南黎族地区一项传统的社会制度。经过研究,我们获得一个极其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合亩”制度是黎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合亩”二字也很有意思,“合”是统合的合,“亩”是一亩田的亩。这两个字的结合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人们在土地劳作上的合作。然而,那是根据黎族语言的发音所书写的汉字,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黎语中的“合亩”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在调查中,黎族朋友告诉我们:“合”与汉字合的意思大体相仿,即大家集合在一起;而“亩”指的却不是土地,更不是土地的单位,而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要是长相厮守又相互依赖,有唇亡齿寒之感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则可称为“亩”。据此,“合亩”就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社会。而在此之前的很多研究报告和论文都把“合亩”解释为黎族的一种生产组织、经济制度或一种分工体系。应当说,这些解释并没有错,符合黎民居住区域长期的生产实践。
       可是,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合亩”这种生产关系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吗?迄今为止,“合亩”这一分工体系失去它的生产职能已有60年之久。但在观察中,仍然可见“合亩”遗留下来的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种种观念。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合亩”的范畴可能超越生产领域,即黎族文化里的“合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而且黎族的这种社会形态对全人类的社会制度变革有一种特别的启示。
       众所周知,人类生活的社会制度,择其要者,大概有六七项之多,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生育制度、娱乐制度等。这些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会出现相互之间的耦合性问题,即:某些制度的改革走在前,某些制度的改革落在后。这种制度差距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大约在300年前,人类的经济制度因工业化而进入了一个所谓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在当时政治制度尚未改革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导致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除了引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之外,还会让人失去主动性,变成机器的附庸和延伸,这就是所谓的人的异化。于是,人们不得不改革其他社会制度去部分弥补经济制度的不足,例如用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全社会范围的两次分配,避免贫富落差过大。
       可是现代政治制度又有其自身的弊端,那就是官僚主义的问题。因为现代政治制度的组织体系是宝塔式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故而很容易产生官员的眼睛向上、对下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对此,我们现在不仅在法律层面、制度层面进行改革,而且还提出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即走群众路线,关注民生。由此可见,社会发展与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克服和消除各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与冲突,从而达到制度之间的耦合与互补。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南黎族的“合亩”文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尽管“合亩”起源于经济,起源于种“山兰稻”的合作生产。但是,这种生产制度并不独立特行,它是与其他的社会制度,例如婚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支撑、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甚至它还进入了比社会制度更加深入的精神层面,如“合亩”精神在黎锦的编织、妇女的文身中都有一定的表达。总之,各种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制度都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合亩”原则之下进行互补。因此,“合亩”文化对当前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还应当看到黎族民众在“合亩”体系里,尽管有血缘、地缘等关系的亲疏远近之分,尽管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体现自身的魅力,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同一个“合亩”体系里,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平等的。即便是“黎头”(“合亩”单位的首领)也只有普通的一票,与该体系内的其他成员没有太大的区别,由此体现出“合亩”所蕴含的民主精神。应当说,这种基于自愿的平等参与以及和而不同的充分交流在今天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
       当然,这本论文集里的发现还只是未来的起步。关于岛屿社会与文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我衷心希望年青一代能够迅速成长,在不久的将来写出更有分量的学术专著。
       最后,对各位作者的慷慨赐稿,对丁晓军与张永庆所做的论文收集和联络工作,特别是对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陈军编辑为文集出版付出的辛劳,一并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是为序。
      
       沈关宝
       2014年仲秋于三亚

作者简介


       陆丹(1960一),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社会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三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法人代表。兼任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法人代表。
      
       沈关宝(1949—),男,上海松江人,社会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区研究。80年代师从费孝通教授进行小城镇研究,系我国恢复社会学后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参与编写第一本《社会学概论)。9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城乡社区研究,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已出版《一场悄悄的革命》等中英文专著、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先后赴英、美、日、加拿大等名校作学术访问,被英国利物浦大学、城市大学等授予名誉访问教授、高级研究员。曾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等职。现任三亚学院教授、副院长。
      

书摘


       目录
      
       海南移民古今 / 冯汝常
       海南历史三则:“落笔洞人”、华侨与“海盗” / 王致兵
       开琼两“伏波” / 刘霞 黄守红
       成于传统而归于传统
       ——以苏轼、海南籍进士和举人为例 / 张刚
       “锦伞平积乱”——冼夫人对海南开发的贡献 / 刘霞
       论海南文化的形成、融合与发展 / 黄守红
       海南文化的他者想象 / 谌林
       从文化的边界地看海南岛海洋文化的双重性 / 唐蔚明
       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 / 王宏海
       海南构建影视基地的空间结构研究 / 王圣
       海南民间故事与传说的象征意蕴 / 马书红
       道教思想与海南休闲体育文化 / 芦燕
       海南黎族起源的再认识 / 杨丹
       黎锦工艺说 / 姚丹丹
       黎锦与“终极”救赎 / 冯建章
       “公期”:海南民俗盛宴 / 林颖
       毛感高地黎民的情感 / 李利
       论三亚社会发展的“绿色崛起” / 陆丹
       三亚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 沈关宝 李曼 陈飞强
       田独三村 / 陆丹李利
       疍家家屋 / 马智媟等
       疍家人的日常生活 / 林雪恋等
       三亚河口临高籍渔民的亲属关系 / 余玲娟等
       崖城中心渔港 / 李利 蒋传刚
       黎族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透视 / 王微
       “合亩”传统与地方社会再生产 / 杨丽
       人力资本积累对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高一兰
       六道、安罗社会调研报告 / 李利 刘凌
       海南“候鸟”老人的机构养老模式探讨 / 杨扬
       论“海南岛和平建设运动”的实质 / 许寿童
       海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 / 王胜男 马昭
       海南城镇化推进模式及其选择 / 陈祥敏 宗和静
       论海南生态文明与绿色崛起 / 王毅武
       资源市场配置与海南产业结构趋异效应 / 帅先富 李文君
       基于SD理论的海南旅游系统规划 / 韦鹏飞
       海南人文资源的增值途径 / 朱沁夫 隆云滔
       海南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 杨樨
       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雷春
       黎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庄岩 张洪双 亓元
       沙雕艺术与旅游发展 / 鲍富元
       三亚海上运动俱乐部研究 / 马应才
       海南旅游业法规体系的构建 / 李如跃 赵娜娜
       珊瑚礁保护的立法思考 / 王婧
       论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与保护 / 宋杉杉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