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深度出版:以文化理想驱动持续发展——访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
发布时间:2004年4月16日


       在关于出版“深与浅”的辩论中坚持“深度出版”的阵营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可谓领军人物。他不但较早提出“深度出版”这个概念,而且领导复旦社力行之。“深度出版”何为?记者近日专访了贺圣遂。
      
       浅出版:产业利润﹥文化追求
      
       贺圣遂说,当初之所以提出“深度出版”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追求经营规模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大多数出版社的发展目标,而出版产业本身所应有的文化目的和文化追求却日益减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做大出版社,扩大规模效应,一些出版社降低自己的文化理想,不加选择地出版了大量文化品位不高、内容粗糙的图书。这虽然能满足一部分读者的一般阅读需要,但是却没有起到出版所应有的文化提升的目的。二是近年来图书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图书大多是舶来品。对本国文化进行认真观察、挖掘,有意进行出版的却很少,而后者需要出版社花很大精力、进行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贺圣遂认为,当出版社把视点越来越多地投注于对规模和利润的追求,为经济利益驱动而热衷于短线做大时,便导致“浅出版”的发生。而这是舍本逐末,把手段当成目的,形成“快餐文化”,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鉴于此,贺社长表示,出版业在提供满足实用性需求图书的同时,更应该为读者提供更多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精神的图书,满足读者对审美以及崇高情感的深层次需求,因为“文化创新和积累是出版之根,学术和思想是图书的价值之源”。出版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在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永远需要关注图书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单纯地追逐经济利益。
      
       深度出版:为了持续发展
      
       在商言商。贺社长认为,作为出版中人,对码洋和利润的准确当然重要,因为它是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是,出版人同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做出版的终极目的。贺社长认为,过度看重经济利益的单向发展虽然可带动出版业的成长,但通常不可持续。在出版界,追求码洋和利润者比比皆是,牺牲内容的仓促性出版,牺牲原则的迎合性出版,甚至牺牲理想的弃守性出版,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存在,其中也不乏受到惩处者。这也正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出版界不成熟的病相体现。由于这类出版人大多拒绝崇高、回避经典,走浅阅读、轻阅读的路子,所以是一种丧失文化深度的浅出版,在经济层面难免裹挟泡沫,而在精神态势中,又显现出肤浅和迷惘。
       贺社长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出版史,认为没有哪一家出版社单靠一味追求码洋数字而取得成功。比如,商务印书馆最初是以印刷起家的,但它后来在出版界大名鼎鼎,是因为请来了主张维新的饱学之士张元济,办起编译所,因为他们认识到赚钱不是终极目的,文化的传承才是自己天然的使命,所以出教材、编词典,即使“过去以为完全是为了生意经”而编印的《万有文库》,也没有离开普及文化、开发民智的抱负。以后,商务印书馆这种精神影响及中华、开明等书局、书店。这些出版社追求的正是传承文化的崇高目的,而它们的历史贡献,可以这么说,并不亚于一所一流大学的作用。其主事者之所以卓有建树,彪炳业界,也是因为他们能取法乎上,以尊崇文化内涵为出版经济之本,走出一条深度出版的弘富之路。
      
       出版:高举文化理想大旗
      
       贺社长认为,市场可以运作,文化是无法运作的,市场占有与扩大可以立竿见影,文化的传承扩充却需要潜资暗养。虽然“浅出版”有它存在的客观性,但无论历史的经验还是文化发展的需要都告诉我们,出版不仅是一种产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还是一种文化事业,文化的导向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文化理想的追求。一家优秀的出版社、一位真正的出版人,永远都会注重图书的文化提升功能,而不是迎合功能,这本是出版的首要之意。否则,离开了文化理想,离开了提升功能,只讲经济效益,出版人完全可以转而去做证券、做房地产。
       当然,在图书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常常存在不统一的情况,那是因为很多出版社的定位因市场的变幻而摇摆不定所致。一旦它们各自归位,完全可以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贺社长说,他非常欣赏欧洲国家的出版风格和阅读习惯。比如,在德国,无论是公园里、汽车上,还是咖啡馆里,随处可见阅读的人群,他们出版的图书是严肃的,阅读也是严肃的。出版建立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对国家文化的发展和公民良好的教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深度出版”的典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贺社长希望,国内出版业的发展能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上,多一些历史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再度擎起文化理想的大旗,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新闻出版报》2004年4月7日 记者:孙京平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