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办一个“上海图书节”
发布时间:2004年8月16日


       昨天,当我走进2004年上海书展时,那琳浪滿目的沪版图书和高雅、新颖的展厅设计,使我感到出版繁荣的一般热浪迎面扑来。上海的三大主力集团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上海高校出版“兵团”,联手打造了这一“文化新上海”工程项目,令人鼓舞不已。
       不过,在繁荣和热闹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我感到主办者对本届书展在打造上海文化中心城市的意义上似嫌认识不足。上海是华东地区最大中心城市,从近代以来,对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例如上海的报纸、戏剧、电影、美术等,一直是江浙皖等地区关注的热点和提供它们表现的平台。在图书出版上,上海也一直处于领军和辐射中心的地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等巨匠的大量作品,都是在上海创作或出版的。所以,上海周边地区对上海的图书出版、销售市场一直是非常关心的。假如把这次上海书展作为体现新时期上海文化中心城市的一次打造过程,一方面,大量集中推出沪版图书;另一方面,则为江、浙、皖、闽及京、辽、粤、川等出版大省市提供平台,大量引进外省市的新版图书,那么,这不仅将使上海的爱书人有更多的外地版好书可买,而且也将吸引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的读者来上海买书,还可以带动上海的旅游事业。这样,上海便可以真正有了图书出版、销售市场中心城市的地位,既起到辐射周边城市的作用,也可为各地出版商提供平台。在这方面,上海的出版界应向上海经济界、旅旅游业界学习。目前看来,上海出版、销售界对自己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还认识不足。本届书展上,外地出版社来得少,外地版图书少,尤其是粤、江、浙等几家名出版社都没有自己的展销专厅,这是一亇缺撼,上海读者不满足,对外地书商和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这样,上海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便无形中削弱了。
       其次,是上海有的出版社虽然推出的新书很多,但真正有分量的图书还是不太多。前两年,许多知识分子读者总是感到“图书太多、无书可买”,本届书展上这种感觉当然减弱了,但尚不够。当然,本届书展有亮点,如世纪集团、文汇出版社推出的书种类多,也有相当质量,最亮点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不仅新书多,而其理论、学术水平高,有些还是畅销书。在这里,读者绝不会有“无书可买”的感觉,而是好书太多,相对于另一些上海著名高校的出版社,使人有鹤立鸡群的感觉。高校出版社应起到领军、方向的作用,并与本校在国内外的地位相适应,这一点,复旦大学出版社做到了。我的一位资深广电新闻工作者朋友,一口气在这家出版社展位选购了近千元图书,就是一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书展的营销策略尚不够放开,其宣传规模还太小,手笔不大。近10年来,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市民、农民收入增加了,家里房子大了,一般的知识分子家都有专门书房,所以,不但买得起书,而且有地方摆了,图书的消费量实在是很大的,问题是,如何用高质量的图书去“掏”他们的口袋?这就需要宣传、引导。但我们却发现,各家出版社在书展前,基本上没有书目的全面介绍,媒体也没有大登图书广告。所以我想,能不能学学上海旅游节的经验,多搞一些社会性的宣传营销活动,从而把上海书展办成上海图书节,让上海和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真正像过节一样来赶书展?现在,上海已有了旅游节、电影节、电视节、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而独缺图书节,这与上海过去作为图书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也辜负了周边地区读书人的期望,说明我们的手笔还不大呵!上海的辐射作用并非自以为是,也不是想躲就躲得掉的,不能关起门来搞书展,要打开门、开大门,不仅恭迎各地出版界、书商来上海销书,而且还要欢迎各地读者尤其是长三角周边地区读者来上海书展买书,加强上海和各地的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的联系,这样,上海就会增强自己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它的意义就不只是沪版图书展销了。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云发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