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学者走进上海书展 读者与文化人“互动
发布时间:2004年8月19日


       7月29日下午3时,我社邀请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与新闻媒体面对面,探讨当今书业书展。社长贺圣遂致开场词,欢迎中国最好的读书人、著作人和新闻媒体记者参与这次活动。副总编刘子馨主持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每位教授各做10分钟的主题发言,谈锋直指出版主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先生认为书的出版应该针对自己的读者群,找到并培养这样的读者群对出版社十分重要。复旦大学出版的出书学术份量很大,尤其要重视对读者群的培养。
       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先生指出书展中若能将各种出版物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进行分类后展出,那将大大方便购书读者。他还认为出版社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今政治与人民生活,并呼吁出版社尽量避免重复出版,以免资源浪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尚立先生认为,图书应面向未来,为子孙后世留精品,为中华文化、精神注入精品,好的出版社需要历史的沉淀与积累,需要与当时社会、思想、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书要做文化,要做有文化的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晓鸣认为书展是让人流过书的好方法,而书应与读者的灵魂互动,应用一定的形态将读者卷入书的创作,书、书展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文化的民主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尚君认为,图书除满足不同层面的读者外,图书还要精致,要加强再版图书在内容上的修改与增进,形成书系,铸造精品。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先生认为,怎样将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到一个恰当的程度,出版社和媒体记者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出版社要适应读者,也要培养提高读者,没有读者素质得提高,分辨能力的提高,乱书可能长期存在;媒体要提高正确评价图书和引导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能力。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国宏认为,我们除了办地方性的书展自娱自乐外,还要将国外好的出版人引进来办世界书展,引进来对我们图书品味的提升很有好处。
       整个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在与媒体的互动中,教授们或回顾出版的历史,或展望其未来,或比较中外出版,句句真知卓见,场面气氛热烈又活跃。
       在市场部的邀请下,有近五十家媒体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报》、《青年报》、《东方早报》、《东方网》等数十家媒体以及外地的多家媒体和网站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