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最得意的是我收集的33份语料。”在审看《中华汉英大词典》校样过程中,陆先生不断把自己攒下的第一手语料发给编辑做参考。陆谷孙还很注意时下的流行语,一些语词流行得快,消亡也快,他主张收词范围宽一点,“留下一个历史阶段的语言实况,也有价值”。
陆谷孙参与编写的第一部词典是葛传槼主编的《新英汉词典》(1975年出版),迄今销量超过1000万册。在陆谷孙看来,这样的奇迹是“靠在校样上大动手脚得来的”。“当时是铅字排版,我还被叫去印刷厂端铅字盘,因为一改就要动铅字,劳动量极大。另一方面,让我不改又不甘心。当时我们确实做到了一些外国字典没有的创新,最常用的如 ‘post-war’(战后)、‘pre-war’(战前),所有当时的外国字典里都是形容词性,编写人员在看报纸、杂志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当副词作状语用,便加了新词性,这可以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创新吧。因为文革,接触新语料有限,当时就是用一架老式打字机,将自己看到不止五次的新东西、新语料一句一句打出来,像‘走私’一样带进词典。”
当年参与《英汉大词典》编纂的“108将”,只剩陆谷孙一人还在编词典。“现在的愿望就是将《中华汉英大词典》善始善终。”
陆先生在复旦执教50年,直到2013年夏天还在为本科生上课。“有一回开讲座,有学生递条子上来,‘请说说成功的秘诀,只许在10个英文字内回答’。我回答,‘secret of success is indifference to success’(成功的秘诀就是不在乎成功)。那是实话。谁想到过成功?再说,自己所做的就一定是成功吗?要说字典中的问题——无论英汉还是汉英,都有成堆的错误和缺漏。就一版接一版,逐步修正,精益求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