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打造国内特色新型智库平台,融会上海精准扶贫实践与思考
——《精准扶贫上海实践案例集》出版
发布时间:2019年4月29日


       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先要消除绝对贫困,其次是不受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困扰。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了整合上海和复旦在扶贫领域的优势,复旦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于2018年7月联手成立了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该中心充分依托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丰富扶贫经验和资源整合优势,以及复旦大学的学科体系、师资力量和科学研究的特色特长,理论研究和项目推进并重,开展扶贫减贫理论及政策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致力打造国内具有特色的新型智库平台。
      

《精准扶贫上海实践案例集》
编委会主任 焦扬 姚海
主编 刘承功 潘晓岗 邱大昌

       作为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精准扶贫上海实践案例集》一书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既包括对扶贫工作高屋建瓴的学习思考,也有上海精准扶贫的若干实践案例,涉及教育、医疗、产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从多维视角对扶贫议题作了描述、分析和解释,反映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不同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参与方式,富有时代特色。该书是政府、学界及相关多方的合作成果,体现了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的探索和思考,值得与扶贫工作、对口援建工作、社会建设相关的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及关注贫困问题的其他人士参鉴。
      
       精彩书摘:
      
       焦扬(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缓解贫困有其多重意义。其一,有助于贫困人口参与社会生活,增加上下沟通,促进稳定和谐,从而体现了积极的政治意义。其二,有助于对贫困人口“扶智”和“扶志”,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体现为人力资本投资,如依托专业人士提供服务从而降低社会成本,这些都体现了积极的经济意义。其三,有助于解决贫困人口疏解问题,满足其需求及使其适应外在环境,从而彰显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其四,有助于兼顾“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需求,关护弱者,体现温暖,从而彰显了积极的文化意义。正因为如此,应对贫困成为中外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产业扶贫要针对产销对接拿出管用措施,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优势,按照“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在生产端,依托挂职干部和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构建县、乡、村三级生产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利益,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在流通端,依托现代物流体系和上海流通主渠道,建立产地质检、源头追溯、包装改良、运输集成的服务体系,明确要求本市各区纷纷与各自对口地区建立产供销渠道;在销售端,积极倡导“消费+公益”扶贫理念,整合上海300余家电商企业和商超集团组成的买手团进行联合采购,组织农特产品进菜场、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四进”活动。2018年国家扶贫日期间,上海举办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活动,展会期间人流上万,销售破千万,“吃到就是扶贫,买即是爱”的消费扶贫理念深入人心。
      
       刘承功(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解决西部贫困地区产业增收的问题,既需要在品牌和品质上做文章,还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的作用。上海市在东西扶贫协作中,努力构建“消费扶贫”新理念,即购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扶贫,借助电商平台促进产销对接。比如,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开发的“巴楚留香瓜”,就是把当地的土瓜通过文化和品牌创意策划,借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把当地特色农产品纳入现代化供应链。然后,倒逼制定产品标准,建立电子溯源和防伪体系,引入农产品保险,逐步给喀什地区注入现代农业新理念。
      
       潘晓岗(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
       ——当前,“互联新经济+物流新网络+产业新格局+市场新业态”是产业扶贫和劳务协作的时代新背景,产业扶贫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发展产业,如何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来继续推动产业扶贫,解决产业扶贫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创新产业扶贫的工作方法和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上海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新担当、新责任、新使命。
      
       精彩案例:
       1.联合利华“遵义可持续茶园基地”: 产业扶贫案例
       2.红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产业援藏案例
       3.杨浦区援黔道真自治县重构蔬菜产业组织模式
       4.“巴楚留香瓜”: 电商扶贫案例
       5.浦东新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漾濞县脱贫攻坚
       6.“组团式”教育援藏案例——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7.“一市三地”职教联盟对口帮扶实践
       8.上海“组团式”医疗卫生援助喀什地区
       9.“扶贫联盟+信息平台+就业直通车”案例
       10.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对口医疗扶贫
       11.“保险+期货”金融扶贫:普洱市天然橡胶目标价格保险
      
       购买链接:请点击购买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