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文学语境视域下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作者:
李有亮 著
定价:
65 元
页数:
196页
ISBN:
978-7-309-14560-1/I.1184
字数:
20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9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反抗男权文化和建构女性主体性一直是女性主义思潮的两个紧密关联的基本主题。围绕女性主体性问题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阶段、成形阶段和90年代的爆发阶段之后,21世纪以来已进入了深化与拓展阶段,开始更加自觉和深入地探索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性建构等核心问题。对于文学语境问题的研究,也已经历了由最初的单一性语境概念理解和使用,到多种语境类的普泛化发展和多层次研究。事实上,国内外以往有很多运用语境理论进行文学分析的尝试,但却是零散批评居多,尚未有依此观照女性文学的系统研究。直接围绕女性主体性建构这一命题来探讨文学语境的多个层次、多重空间的存在形态,以及对女性书写的复杂制约和影响,尤其是对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基本特征的形成及现实可能的剖析与揭示,还明显薄弱。
       笔者尝试将文学语境问题与女性文学批评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女性写作所置身的多重文学语境的构成及特点,来揭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多重特性,以及在文学实践中的复杂表现,由此构成一个新的女性研究认知体系。
      

作者简介


       李有亮,1963年生,山西交口人,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诗歌、中国女性文学。代表著作有《寻找文学精神之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见于《文学评论》《当代文坛》《小说评论》《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书摘


       目录
      
       总序
      
       引论 文学语境: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多重场域
       一、两个重要支点
       二、体现跨学科性质
       三、若干主要观点
       四、全书基本架构
      
       第一章 身份与策略:多重文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一、女人:自我命名的历程与迷思
       (一)独立意识阶段
       (二)平等意识阶段
       (三)性别意识阶段
       (四)历史意识阶段
       (五)话语意识阶段
       二、文学语境的多重空间及基本特点
       (一)文学语境的多重空间
       (二)文学语境的基本特点
       三、女性主体的多重身份及修辞策略
       (一)多重身份的文学体现
       (二)修辞策略与叙事态度
       四、从多重文学语境见出女性主体性的多重特性
       (一)女性主体具有建构性
       (二)女性主体具有差异性
       (三)女性主体具有交互性
       (四)女性主体具有模糊性
       (五)女性主体具有非中立性
       (六)女性主体具有不完整性
      
       第二章 自检与参照: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交互语境观照
       一、从“老年缺席”现象观察女性创作语境中的关怀盲区
       (一)“缺席”的涵义
       (二)现象背后的原因:自轻与逃避
       (三)期待:突破青春期写作的文学想象陈规
       二、现代语境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突出问题
       (一)女性文学的内涵理解及理论边界问题
       (二)女性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问题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时特征及突破维度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阈局限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欲求突破的两个维度
      
       第三章 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宏观语境与优化可能
       一、创作生态:现实主义语境下当代文学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曾经的”现实主义
       (二)“期冀的”现实主义
       (三)“重返现实主义”的三大挑战
       二、理论现场:文学理论的自觉与缺空——以2013年文学理论研究为例
       (一)反思:理论自觉中的多样性发见
       (二)“理论之后”: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描绘
       (三)反本质主义论争与“中国问题”
       (四)文化理论场域:勾勒与期待
       (五)新媒介文艺现象及学科化建设
       三、“文学性”: 文本语境的内核及发生机制
       (一)言说活动的双重陈述功能
       (二)语言与意象互为主导性陈述力量的内在结构
       (三)视觉意象作为陈述主导性力量的重要价值
       四、困惑与选择:新媒体语境下文学启蒙的新可能
       (一)新媒体: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困惑:难以辨认的“启蒙”
       (三)选择:基于责任的延续
       (四)实践:寻求新的切入点
       五、凝结善念:改善人文环境的灵魂所在
       (一)人文精神的灵魂:善念
       (二)人文精神缺失的本质:善之殇
       (三)善的文化承载体系及重构可能
      
       第四章 女性主体性建构的个体化情境及样本解析
       一、都市语境中的低空飞翔——徐芳诗考察(上)
       (一)1982—1989:青春,爱情,自我——一代人的黑白照
       (二)1990—1999:亲情,城市,自然——一种低姿态的飞翔
       (三)2000年以来:涵容,隐逸,超越——一个永远无法拉上帷幕的舞台
       二、都市语境中的“兼美”可能——徐芳诗考察(下)
       (一)城市诗学的新构
       (二)日常诗意的发觉
       (三)人伦亲情的深描
       三、俗世语境中的伦理守护——王小鹰小说中的“善意”解析
       (一)温情绽放:女性命运的关切与反省
       (二)责任凸显:跨出女界的现实映照
       (三)历史透视:人生悖论的深刻揭示
       (四)真实刻画:深沉笃定的母性涵容
       四、历史语境中的延伸与穿越——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重读
       (一)人格美学:一个穿越性的观照视角
       (二)个体人格:因阻断而穿越
       (三)个体人格:因他者而自足
       (四)个体人格与女性美
       五、边缘语境中的别样诗情——刘永新诗集《我的玖歌》微观
       (一)“回望”的抒写姿态
       (二)记忆在“别处”
       (三)诗化的故乡及其悲悯情绪
       (四)爱与自我救赎
       六、心灵语境中的佛与巫——从容诗集《隐秘的莲花》赏析
       (一)一颗皈依的心究竟有多纯
       (二)守护着一个人的殿堂
       (三)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命体验
       (四)遥远而温馨的记忆
      
       附录 资源与经验:文学创作语境构成的两个端点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