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节奏之哲学笔记
作者:
[日]山崎正和 著 方祖鸿 方明生 译
定价:
48 元
页数:
213页
ISBN:
978-7-309-14998-2/B.721
字数:
16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记
       ——悼念山崎正和先生
      
       《节奏之哲学笔记》中文版即将问世之际,著者山崎正和先生因患恶性间皮瘤不治,于2020年8月19日溘然长逝。讣告传来,震惊不已。山崎先生患病一事虽早有所闻,但近期每次见面,他依旧是思维敏捷,侃侃而谈,以为凭借他的坚强意志,定能战胜病魔,却不料死亡之神来得如此之快。
       《节奏之哲学笔记》一书凝聚了他多年来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把节奏作为哲学问题来论述,可以说是他的首创。作为一位剧作家,注意到这个课题有其必然性。歌唱、对白、动作、舞蹈是戏剧中不可缺少的表演手段。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反复性,而决定这种规律性和反复性的就是节奏。要创作一部好的剧本,有意无意地都会面临节奏的问题。巧妙地利用节奏,可以提高舞台的视觉及听觉效果。
       与其他剧作家不同,山崎正和先生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对节奏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戏剧表演效果的追求上。即使是针对舞台表演的论述,他也把节奏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来思考,并进一步把它提升到生命现象、自然现象的层面上来研究,由此再拓展到其他领域。能如此从不同的视角来对节奏进行探讨的,非山崎正和先生莫属。
       为了撰写本书,山崎正和先生花费了很多心血,他悉心研究了相关论述,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仅动笔撰写就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其后又花费了一年半作了全面的修改,前后近五年才完成此书。他平时文思涌泉,下笔如飞,可见他为这本书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了。
       《节奏之哲学笔记》日文版出版后,他仍不满足。他前后共读了十遍以上,最后撰写了一篇名为《节奏之哲学笔记再考》的长篇论文,刊登在今年6月的《ΑΣTΕΙΟΝ》杂志上。按他本人的说法,这是一篇“自我批评”的文章,其目的是反省《节奏之哲学笔记》的不足之处,并追加了一些新的见解。主要的论题有两个,一是有关“身体”的问题,另一是关于“事物”和“理念”的问题。由于论述太长,在此不予赘述。但从这些事上都可以看到他的治学严谨。
       山崎正和先生虽学识渊博,却仍好学不倦。为了起居方便并照顾夫人,他几年前入住一所养老院,随身行李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书籍。为了撰写上述论文,他把詹姆斯·吉布森的《视知觉生态论》等论著认真地通读了一遍,仅《视知觉生态论》一书,原著就有三百四十六页,可见工作量之大。但他仍乐此不倦。更为令人感叹的是,先生一直笔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逝世前一天,他完成了《哲学漫想之五》。手稿交给编辑后,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山崎正和先生出生于京都,在中国东北度过了幼少年时代。十四岁时返回故里。少年时代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迄今他的著作已有三本翻译成中文,他一直很关心中国的读者对他著作的反响。关于本书,他曾多次对我说,很想等出版后拜读中国学者写的书评。遗憾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第四本译作的出版。为感谢山崎正和先生对学术的巨大贡献,特撰此文,谨作记念。
      
       明治大学教授
       张竞
       2020年8月26日于东京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前记 张竞
      
       第一章 节奏存在于何处?
       无处不在的节奏
       诸感觉器官之间存在的节奏
       超越感觉的节奏
       节奏的单位形成能力
       拟声拟态词的暗示
       流动与抗拒——“惊鹿”的结构
       节奏:哲学的绊脚石?
      
       第二章 节奏与持续
       克拉格斯的节奏与节拍的对峙
       生命与精神的二项对立
       “分节的持续”
       对身体漠不关心
       “那不是什么”的纯粹持续
       纯粹持续与静止点
       纯粹持续的结构
       质性变化是否持续?
       身体的记忆与节奏
       柏格森的身体论
       柏格森的身体与物质世界
       节奏论有赖于柏格森而兴起
      
       第三章 节奏与身体
       完结性很强的节奏单位
       节奏的共鸣和复合
       身体的时间与空间
       梅洛-庞蒂的身体
       两种身体
       “做的身体”——不由得动起来的身体
       “在的身体”与观念的发现
       设计图、机械、以及观念
      
       第四章 节奏与认识
       格式塔与身体、以及意识
       节奏与记忆
       节奏与习惯
       练习是什么
       节奏与学习
       观念与事物
       观念与思维习惯
       科学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分节知识的相互促进
      
       第五章 节奏与自然科学——近代科学教给哲学什么?
       运动——随时随地发生的现象
       科学的试错
       停留在“现象”上的思维
       自然科学的素材
       自然的显现和文明的认识
       科学中显现的节奏——“冻结的自然”
       符号与科学
       事物“代表”观念
       “真实”到底是什么?
       知识共同体的协议
      
       第六章 节奏与“我”
       “我”的封闭性、同一性与直接性
       共鸣与“我”
       “我”的自由意志
       欲望、意欲、意志的“惊鹿”结构
       工作的成功和失败与“我”的感觉
       “我”之观念的历史性束缚
       思考的“我”
       “es”在思考
       “es”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的“es”与故事的“我”
       作为节奏的拥塞的“我”
       身体与肉体的相克——死亡的“我”
       追求哲学与常识的新关系
      
       第七章 节奏与自由——或哲学与常识
       指导常识的哲学
       哲学的责任感
       哲学的认真与思辨的游戏
       哲学与常识的历史中“我”的出现
       哲学与常识的同格并存
       常识的制度化与哲学的孤绝
       在常识世界中探求自由
       对哲学来说自由是什么?
       超越人类至上主义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