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丁景唐研究丛书三种
作者:
丁景唐 著 丁言模 编
定价:
720 元
页数:
1852页
ISBN:
978-7-309-17135-8/I.1386
字数:
231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丁景唐研究丛书三种》包括《丁景唐诗文集》、《丁景唐编辑文艺刊物》、《丁景唐文学评传》三册。丁景唐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宣传处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1979年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并担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等,在文化出版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书前两册分别从文学创作、期刊出版角度,整理丁景唐的著作文章,尤其是前者,填补了对丁景唐他前半生文学创作上研究整理的空白。第三册是在前两册文献整理基础上对丁景唐的文学创作、编辑历程进行有系统地评述。
      

作者简介


       丁景唐(1920—2017),祖籍浙江镇海,1920年4月25日出生。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中共“学委”宣传调研工作。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东吴大学和沪江大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曾创办《蜜蜂》半月刊,主编《联声》,领导学生刊物《莘莘》《新生代》《时代学生》,编辑《小说月报》《译作文丛》《文坛月报》《文艺学习》等。
       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宣传处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1979年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组书记,后任名誉社长、编审。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诗集《星底梦》,论文集《妇女与文学》,以及《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与文操合编)、《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与瞿光熙合编)、《殷夫集》(与陈长歌合编)、《犹恋风流纸墨香—六十年文集》及续集等。
      
       丁言模,上海作协会员,出版多部作品。瞿秋白研究系列七种:《瞿秋白年谱新编》《瞿秋白佚文考辩》《瞿秋白与名人往事》《瞿秋白与书籍报刊—丁景唐藏书研究》《瞿秋白与杨之华》《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鲁迅等人往事探觅》。张太雷研究系列四种(或与他人合作):《张太雷传》《张太雷年谱新编》《张太雷研究新论》《湖北英烈文存—张太雷卷》。商帮系列四种:《百年商旅—宁波帮》《左儒右贾—安徽帮》《天下晋商—山西帮》《齐鲁商雄—山东帮》。丁景唐研究系列:《丁景唐纪念集》《书香传情—丁景唐藏书考辨》《丁景唐诗文集(1938-1949)》《丁景唐编辑文艺刊物(1938-1946)》《丁景唐文学评传(1938-1949)》。此外,还有《穿越岁月的文学刊物与作家》《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杨之华评传》《曹靖华》《米开朗琪罗》《肖邦》《达·芬奇》等。
      

书摘


       丁景唐研究丛书序
      
       孙颙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兼党组书记)
       丁言模先生编撰的《丁景唐研究丛书》,三卷,二百多万字,应是上海现代文学研究的补缺项目。丁景唐先生早年的文学创作和编辑出版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左翼文化工作等内容,我们了解得很少,认知模糊。读此厚厚三卷,顿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我是景唐先生的后辈学人。1982年,我加入上海文艺出版社。不久,即参加景唐先生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辑的编选工作,得以就近获得他的教益。1985年,景唐先生获准离休,蒙各方关爱,我又接手他留下的工作,担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不过,我所了解的景唐先生,范围不宽,大体是他作为出版社领导的担当和智慧,包括他宽容厚道的长者之风。上海文艺出版社属老社大社,自有不少资深编辑,对于景唐先生,议论起来,交口赞誉的多,偶有批评,也属于出版工作、文化见解等方面的分歧。不过,几乎没有听到谁聊起景唐先生的历史,特别是他年轻时候的轶事,只知道他曾经参与左翼文化工作,具体如何则不甚了了。现在回想,大约是景唐先生低调,不愿意回味青春年华的风采。
       现在,由于丁言模先生的辛勤发掘,大体揭开了景唐先生前期几十年尘封的人生历史,我们得以欣赏景唐先生青年时代丰沛的诗作,全面了解他步入文坛之时在出版、编辑、治学领域的耕耘,也能够知晓他与众多文化名人的并肩作战,在那时的黑暗里发散自己的光和热。作为景唐先生的后辈学人,我感谢丁言模先生,他做的工作不仅足以告慰父亲,也是对填补文学史料空缺的奉献。
      
       有此三卷,足以展现景唐先生早年风貌,加上丁言模先生详尽的第三本书的综述和后记,我不必再作评价。借此作序的机会,写一件旧事,所叙内容与景唐先生早年的文化活动有些因果关联,并属于我对景唐先生的个人观感,为难以忘怀的情景做个记录。
       我1982年由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做编辑。在母校的四年,徐中玉、钱谷融、许杰等诸多老先生是我们仰望和敬重的师长;施蛰存先生,虽然也是中文系的老先生,只知道他曾经被鲁迅先生批判过,却从来没有读到过他的作品,领略过他的文采。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二辑的编选,按景唐先生的要求,必须在二三十年代的报刊中寻找首发作品,因此,我们在徐家汇藏书楼泡了大半年,分工寻找散乱于旧纸堆里的优秀作品。施蛰存先生早年的小说,《将军的头》等所谓新感觉派作品,就是在那时初次见识,并深深为之震撼。小说组的几位都觉得大系应选他的作品。不过,鲁迅先生批判施先生,那时还被认为是文学史中严重之事,如果选收施先生的作品,肯定有风险。再说,景唐先生历来尊崇鲁迅,他可能同意吗?谁也没有把握。
       某日,知道景唐先生要来编选组走走,我们决定冒昧当面请示。那天,景唐先生听了我们详细的申述,有一会儿沉默无语。我们担心他会生气,呵斥年轻人的无知。未料,在沉闷的气氛中,他忽然淡淡地笑了笑,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说出一番话:“施蛰存的小说,你们想选,就写出道理来,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我想嘛,鲁迅他们的小说总要选得多些,施蛰存的只好少选一点。”几十年前的事,景唐先生的原话我难以回忆得不差分毫,但大体的意思不会错,因为那些话当时强烈地震撼了我。那大约是1983年年尾的事,在书店里诸多出版物中,还没有见到施蛰存先生早年的各种作品。拍板选入如此重要的大系,主持工作的景唐先生需要文化担当的气度。平日里,他一副随和的无争的模样,这当口,却显示了杀伐决断的魄力。至于他随口说出的“多些”“少选”的词语,又体现了他历经沧桑后的智慧。那件小事让我知道,景唐先生洞穿世事的淡然仅仅是外表,内心则是柔中有刚。
      
       几年前,我写了一部小说《风眼》,以出版业为舞台,书中有一位令人敬重的老社长,雷暴来袭,他敢于为年轻人遮风挡雨。小说出版后,有些老同事好奇地问:“你是在写老丁吗?”
       坦率地说,小说只是小说。书中的老社长,其人生故事,比如地下工作年代催人泪下的爱情经历,与景唐先生毫无关联。不过,那位老社长的风骨,当得起高山仰止的精气神,并非空想臆造,确实脱胎于诸多如景唐先生这样的文化前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