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陈与义诗歌研究
作者:
刘雄 著
定价:
98 元
页数:
333页
ISBN:
978-7-309-17882-1/I.1447
字数:
31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得知刘雄的博士论文《陈与义诗歌研究》终于要付梓了,我作为他的指导老师,很是高兴。
       20世纪末,刘雄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专业是经济学。两年后,考取西南师范大学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在高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2007年,又进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刘雄选择宋代文学作为研究方向,起初拟定的课题是刘克庄诗学思想研究,侧重于文学评论中的诗论。浙江大学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主要是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古代文史哲的实证性研究。业师徐规先生曾指出,年青人做学问,搞研究,先可选择一个人物、某一事件,或一典籍,或一制度,以此为点,逐渐辐射扩大。20世纪80年代始,我对叶梦得(1077—1148)的研究,就是在徐师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起因是在读《四库全书总目》时,看到四库馆臣对叶梦得的评价,称叶梦得“文章高雅,犹存北宋之遗风。南渡以后,与陈与义可以肩随。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诸人皆莫能及”(《四库总目》卷一九六“石林居士建康集”条)。现在看来,这当是夸大溢美之词,不免片面。但这一评述,在坚定了我对叶梦得的研究的同时,也使我对陈与义有了深刻印象。随着对陈与义的进一步了解,也曾想对他进行研究,后因忙于其他,未能如愿。故经与我商议,刘雄选定陈与义及其诗歌作为研究课题。
       在浙大古籍所务实不尚空论的学术氛围中,刘雄对陈与义诗歌的研究,注重传统的实证性研究,先从研究陈与义本人开始,将其放在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观整个宋代,自北宋中期起,一直深陷于内忧外患中。这在北宋与南宋之交,更为突出,以至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初金兵又大举南下,逼迫宋高宗逃到浙南沿海。陈与义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且他本人在北宋末得到权相王黼荐引,南宋时,又因为高宗欣赏得到重用,官至执政。所以,研究陈与义及其诗歌,党争与抗金斗争是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为此,刘雄认真研读《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两宋史籍及别集、笔记等,重编《陈与义年谱》,按年月编排了陈与义的生平事迹、诗词与当代相关史事,认真考辨。在党争问题上,就两个方面进行了考析。一是为王黼荐引及与王黼的关系。发现陈与义自政和三年(1113)中上舍甲科进士,为开德府教授,除辟雍录,任上因母亲去世赴汝州丁内艰,直到宣和五年(1123)经葛胜仲由王黼荐引,为太学博士,历著作佐郎,擢符宝郎,次年随着王黼罢相,陈与义亦被谪监陈留酒税。据此,陈与义由王黼荐引后所任官品级不高,时间仅为一年半左右,在这期间,未见陈与义有附和王黼,打击迫害元祐党人的行为。二是考察了陈与义的人际关系及交游情况。首先陈与义的老师崔(1058—1126),在崇宁元年(1102)蔡京籍元符末上书人等第时,已被列入邪等,受到迫害,而陈与义仍向他学诗,并一直牢记崔的教导,终生服膺。此外,陈与义还与多位列入元祐党籍大臣的子孙交往密切,其中有苏辙外孙谢文骥、刘挚之子刘路及其孙刘长言、吕公著之孙吕钦问等。论文考证了陈与义与他们交往、诗词酬唱的过程,然后指出:这说明陈与义虽为王黼荐引,但并未与王黼之流同流合污,更没有投石下井,参与对元祐党人及其子孙的打击迫害。其实,北宋后期,蔡京等六贼横行之时,他们为了把持朝政,既互相勾结,又互相倾轧,各自排斥异己,汲引名儒才俊。除了陈与义,当时不少颇有声望的俊杰名士如叶梦得、葛胜仲、汪藻、翟汝文、杨时等都曾为蔡京、王黼等汲引,出其门下。
       在对待抗金问题上,刘雄根据陈与义的经历与仕履,分阶段进行考察分析。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前,陈与义谪监陈留酒税后,又丁外艰,到南宋初金兵大肆南侵时一直过着颠沛流亡的生活,亲闻目睹金军烧杀虏掠的暴行,满怀忧国之情与对奸臣误国之愤,同时见闻了南宋军民坚决抗击金军的英勇事迹。论文指出当时的陈与义抗金立场是很鲜明的。绍兴元年(1131)夏,陈与义到达越州(今浙江绍兴)行在所,迁起居郎。由于得高宗的赏识,半年后由试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此后至绍兴八年陈与义去世,除了短暂的出知湖州与一年左右的奉祠闲居外,仕途顺利,历官吏部侍郎兼侍讲、翰林学士知制诰,直至参知政事,进入最高统治层。这是南宋王朝刚脱离几被金灭亡的最危难境地,政权逐渐巩固的时期,也是抗金斗争关键时期。经过详细考察,刘雄分析认为,陈与义最后位至参知政事,并非因为他的政治才具,而是文学才能,也跟迎合高宗对金“议和”有关。陈与义在南宋抗金斗争中总的态度是:前期主战以附和张浚,后来主和以“调停两可”。这一论述,比较客观。反映刘雄实事求是,并不因为喜欢陈与义诗歌而回护其后期在抗金斗争中表现。
       由于有了前期认真、扎实的基础工作,刘雄最后的博士论文完成得很不错,受到了匿名评审专家与答辨委员会专家的好评。之后又经多年修改,有了进一步提高。现在出版的是他博士论文的前半部分,不包括后半部分《陈与义年谱》。陈与义作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钱钟书先生语),赢得生前身后名,同时及后世对其诗歌的评论不绝于书,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论著更是以百计,刘雄的博士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突破。在我看来,要而言之,以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其一,关于陈与义诗歌的继承和影响。对此前人讨论已经比较多,自方回(1227—1307)尊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为江西诗派之宗,后人的评论大都侧重于陈与义是否归属江西派以及他与黄庭坚、陈师道的关系,也都指出陈与义学杜甫,刘雄则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述了陈与义除了学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外,还学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和王维等,开创了独具一格、被严羽名为“简斋体”的宋诗一体,以及对于杨万里的影响。在分析学杜时,借用了皎然的“三偷”理论说明陈与义学杜的层层深入;分析了陶、韦、柳、王的同中有异,更精确地把握了简斋诗的特色;从重锤炼、忌俗的诗学主张以及袭用点化其诗句的手法等方面考察了陈与义的学黄、陈;从对灵感的重视、善于写生、对味的重视等方面分析了陈与义对杨万里的影响。
       其二,陈与义诗歌的类别。论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和艺术特点。选取了登览、旅况、节序、晴雨、送别、忠愤等六类,每类作为一节,每节选择陈与义代表性诗作,主要同杜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相同的题材诗歌作分析比较,其中包括各自诗作的时代背景、内容、表现手法、历代名家评论等。如《送别类诗》一节,论文以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送路六侍御入朝》、陈师道《寄送定州苏尚书》,与陈与义《别伯共》《送客出城西》《送熊博士赴瑞安令》作了比较后,总结说:
       以上这几首送别诗,杜甫五律凄凉酸楚,令人不忍卒读;七律感情激烈,一气呵成,几乎不分说话作诗。两首倒插法都用得出色,所以既曲折又条达。陈师道诗因为是规劝东坡,写得直接,但造语老健,颈联似对非对,尤见宋诗特点。陈与义五律沉郁顿挫又一气盘旋,颇似老杜;七律意味隽永,情景交融,兼有唐、宋诗的特色,既高远又沉着。
       其分析评论言简意赅,很到位。通过比较,揭示出陈与义诗歌的特色。
       其三,也是论文最见功力处,是第四章对陈与义诗歌修辞的系统解诂。据我所知,在陈与义诗歌研究中,着眼其诗歌修辞的不多,更不要说进行系统研究;而古人的诗话受“言不尽意”思想的影响,偏重于印象式的批评,难以征实。刘雄的博士论文分析了陈与义诗歌对仗、用典、字法、句法、声律、意象、比喻、拟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使用修辞这个词,讨论“语法”“词汇”“修辞”“结构”等,用语言学方法分析其诗歌艺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论对仗,指出其善用“时空交错对”(例举“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营造历史纵深感;析用典,考证“孤臣霜发三千丈”,化用李白诗意而注入黍离之悲;辨声律,统计七律中“平仄拗救”频次以印证“简斋体”的风格。更以“意象考古”之法,梳理“鸿雁”“青灯”等核心意象的嬗变轨迹,揭示其从“书斋雅趣”到“家国寄寓”的升华过程。
       以上其二、其三两方面别具一格的对陈与义诗歌的研究,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如有专家指出:论文对陈与义诗歌题材种类、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而贴切的研究,改变了以前对陈与义诗歌研究泛泛而论或着重思想内容的作法,加深了对陈与义诗歌之为“自体”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
       刘雄天资聪敏,自幼喜欢古诗词。成年之后,更是钟情于此,以致弃热门的经济学,转学并从事比较清苦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淡泊名利,不以职称、业绩为累,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吟诗填词,与同好结诗社,为社长,出诗集,乐在其中。这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在当今社会非常难得。十年磨一剑,《陈与义诗歌研究》的出版,是刘雄作为诗人、学者双重身份生产的硕果,冀望此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两宋之际诗学转型的再思,希望刘雄在对陈与义及其诗词研究中更加深入,再出成果,也希望早日看到他博士论文的后半部分《陈与义年谱》的出版。
      
       方建新
       2025年4月8日
      

作者简介


       刘雄,1977年生,四川自贡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西南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兼岷社社长、南雅诗社副社长、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点校整理古籍著作一部。
      

书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一章 陈与义的家世、生平及其与党争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生平
       一、少年求学及初入仕途时期
       二、避乱南奔时期
       三、追随高宗时期
       第三节 陈与义在党争与抗金斗争的表现
       一、陈与义与北宋党争
       二、陈与义与南宋党争及对抗金的态度
      
       第二章 陈与义诗歌的继承和影响
       第一节 “诗宗已上少陵坛”
       一、偷语
       二、偷意
       三、偷势
       第二节 “旁参王维,上攀陶潜”
       一、学王维
       二、学陶渊明
       三、学韦应物
       四、学柳宗元
       第三节 “源出豫章”“以后山体用后山”
       一、重锤炼
       二、忌俗
       三、对黄、陈诗句的点化
       第四节 “已开诚斋先路”
       一、对灵感的重视
       二、善于写生
       三、对“味”的重视
      
       第三章 陈与义诗歌的类别
       第一节 登览类
       第二节 旅况类
       一、“已吟子美湖南句,更拟东坡岭外文”
       二、夜景
       三、早行
       第三节 节 序类
       一、除夕
       二、寒食
       三、重阳
       第四节 晴雨类
       一、江涨
       二、雨
       三、晴
       第五节 送别类
       第六节 忠愤类
      
       第四章 陈与义诗歌的修辞
       第一节 对仗
       一、时空对
       二、颜色对
       三、当句对
       四、活对
       第二节 用典
       一、用典与人物形象
       二、用典的翻新出奇:夺胎换骨
       第三节 字法
       一、健字
       二、活字
       第四节 句法
       一、近于宋诗特点的句法
       二、近于唐诗特点的句法
       第五节 声律
       一、平仄
       二、用韵
       第六节 意象
       一、隐居
       二、远俗
       三、坐禅
       四、禽鸟类
       五、花木类
       六、其他意象
       第七节 比喻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八节 拟人
      
       结语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